炎炎夏日,青島的海水浴場再度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人潮洶涌之下,棧橋浴場略顯老舊的更衣室前排起長龍,有限蔭涼處一位難求。這熟悉的夏日圖景,正是青島海水浴場面臨的核心考題:如何擴容空間、提升品質,讓這片海真正容得下所有人的清涼期待?
一位帶著雙胞胎的家長感嘆:“知道暑假游客多,但孩子就盼著來海邊玩,設施舊點、人多點也只能將就了。”本地居民雖有心“讓景于客”,卻難抵酷暑與孩子對洗海澡的渴望。“下午浴場找人的廣播不絕于耳,哪敢讓孩子下水?”“孩子暑假就想踩踩水,現在開車半小時,找車位半小時,換衣服排隊半小時,玩水十分鐘就得撤”……這樣的聲音屢見不鮮,背后是居民對城市海濱公共資源供給的焦慮與期盼,青島海水浴場正面臨一場關于空間與品質的突圍戰。
隨著游客激增,錯峰出行、另辟蹊徑成了本地人最后的倔強。一些居民多選擇清晨或傍晚前往海水浴場,避開游客集中的正午時段。當出行便捷的正規浴場成為“游客打卡地”,有的青島人不得不轉向到達難度較高的山海秘境尋找玩水自由。今年夏季,嶗山溯溪路線在社交媒體刷屏。因溪水溫度低、清澈見底且人流稀疏,踩水消暑的體驗感大大升級,即便路程遙遠也被本地人私藏。與此同時,風險如影隨形,無防護網、無救生員、道路狹窄難走,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應該謹慎前往。青島居民或許從來都不是無處可去,只是希望面對需求得到回應。
讓海水浴場回歸所有人的夏日,更新和擴容是一道必做的“剛需題”。“棧橋海水浴場設立時間較早,基礎設施老化,特別是受場地空間和沙灘自然條件限制,整體環境品質不高。”在7月10日的“民生在線”訪談中,青島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王博彤直面網友反映的核心問題。事實上,改造計劃已在穩步推進中。棧橋本體及回瀾閣的文物保護修繕工程項目自今年2月24日啟動,對外立面嚴重褪色的彩繪進行精心恢復,檢修瓦屋面,修復破損地面,并更換室外亮化設施。誠然,這些還遠遠不夠。據王博彤透露,“市南區政府正在研究棧橋海水浴場管理機制改革和設施更新改造工作”。
此外,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和石老人海水浴場作為暑期客流最密集的區域,近期也通過硬件升級、智慧管理和服務優化推進便民惠民改造。第一海水浴場今年除了增設兩處室外沖淋設施、優化閘機出入系統,更在全部觀光船艇安裝有聲監控設備,持續增強市民游客公共安全感。石老人浴場今年6月完成1.5公里步道提升,增設多處臺階銜接沙灘,解決了游客上下沙灘的安全問題,沖腳池升級、新增“擋沙座椅”等人性化設計,全方位優化了體驗感。
面對不斷增長的期待,青島在提升現有浴場品質的同時,也在規劃新的海水浴場空間。嶗山區流清灣海水浴場“年內有望完成設立批復”的消息,尤為讓人期待。這不僅是增加一個游泳點,更是為東部海岸線釋放寶貴的休閑空間。需要提到的是,不是所有海岸都適合開辟浴場。《青島市海水浴場管理辦法》對水質、沙灘、安全、配套設施等有硬性要求,如官方回應的“城陽區(含高新區)暫無設立計劃”,正反映了自然條件和規劃評估的剛性約束。
解決了“有沒有地方去”,“浴場+”戰略則要回答“去得值不值、舒不舒服”。官方提出“創新拓展‘浴場+’服務功能,打造城市名片和流量高地”,“浴場+”的想象空間巨大。海上音樂節、沖浪、咖啡店、市集等業態已經泛濫,“浴場+”模式若僅停留在業態疊加的表層,極易陷入“千灣一面”的困境,圍繞定位精準度、體驗獨特性、運營可持續性等維度深耕才能突破傳統框架。流清灣等新浴場是寶貴增量,離不開高起點規劃。在滿足安全衛生前提下,將“浴場+”理念融入設計基因,前瞻布局智慧設施、多元功能區,避免“先解決有無,再頭疼品質”的老路,交通等大配套也必須先行一步。
青島的海,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夏日的恩賜。棧橋浴場煥新在即、流清灣的規劃藍圖、“浴場+”的創新愿景,都傳遞著城市改變的決心。然而,藍圖落地,需翻越土地、生態、資金、管理、協調的多重考驗。改造擴容和“浴場+”的有機結合,兩者缺一不可,且需精心謀劃,務實推進。
唯有以更大魄力拓展優質親海空間,以更巧心思打造多元濱水體驗,青島的海水浴場才能從“人滿為患”的避暑點,蛻變為本地市民從容享受、八方游客心馳神往的“品質濱海會客廳”。擴容提質之路雖任重而道遠,卻關乎城市魅力與民生福祉,值得全力以赴。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