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環保專家高吉喜建議,蘇南等城市群應有生態隔離,為空氣凈化留下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透露,江蘇正研究設立城市邊界紅線
每年的全國兩會,“抬頭看藍天”都是代表委員們的一大期待。今年也不例外,“治霾”依舊是熱點話題之一。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科所所長高吉喜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提出,如今的空氣污染,除了工業生產的原因之外,不能忽視的是城市群的不合理布局,為城市霧霾提供了極佳的“溫床”。以蘇南、遼中等城市群為例,城市與城市之間連成一片,攤大餅式發展,幾乎沒有“縫隙”。高吉喜委員建議,要為城市群、城市帶之間設立生態安全距離,為空氣污染凈化“留白”。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表示,江蘇正研究設立城市邊界紅線。
↑全國政協委員高吉喜
現狀
城市之間“無縫對接”,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高吉喜委員表示,現在說起霧霾,大家都會把矛頭指向工業生產。但是城市化的布局和形態對交通影響很大,這也說明汽車尾氣是造成城市霧霾的“元兇”之一。由于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越來越密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小,這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
高吉喜說,俗話講“水流百步凈”,是指污染物在自然流動過程中可得到凈化。但目前密集的城市布局,高強度的污染物集中排放,很難在環境中自然凈化。以蘇南、遼寧中部城市群為例,城市與城市之間連成一片,幾乎沒有“縫隙”,這就導致每個城鎮不僅自身的污染物難以凈化,還會互相“串門”,形成“城市群”污染。同時城市群減小了敞開的空間,大氣流通受到阻礙,使得污染物在城市中逗留的時間更長。
建議
建立城市間的安全距離
如何凈化城市之間的水和空氣?高吉喜委員提出,在城鎮化進程中,除要控制城市自身建設規模外,還必須控制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要合理測算和確定城市群、城市帶之間的生態安全距離,在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同時,為空氣污染凈化預留空間。
生態安全距離怎么劃?他介紹,“設立城市帶安全距離”是環保部的研究課題,主要考慮景觀和污染凈化,究竟距離多大并沒有統一規定。理論上,如果一個城鎮的直徑是5公里,那兩個城鎮間的“生態留白”應該是10公里,最少達到5公里。高吉喜認為,如果城市間劃定了生態安全距離,今后這塊區域“只拆不建”,逐步打造綠色生態屏障,相信5~10年就能夠建成安全距離。
“城市間的生態安全距離也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環節。”高吉喜委員說,如今人們希望出門看見綠樹,500米的生活范圍內能有大的公園,閑暇時到郊區走一走,這些地方就在生態隔離帶。“如果你開車一小時都找不到這種地方,說明這個城市的生態質量很低,反之,能在市中心5公里之外,開車20分鐘,就有綠地休閑的地方,這樣的宜居環境,誰都愿意在此生活。”
要利用城市布局來“消霾”
對于城市來說,市中心污染濃度要比郊區高。在高吉喜看來,在城鎮化建設中,要通過合理優化城市形態來解決霧霾,控制城市規模和布局,對未來的環境保護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他表示,要根據城市常年氣象條件,布局道路,留出通風廊道,避免形成過于封閉的街道,以加快市區與郊區的空氣流通,將新鮮空氣導入城市,提高環境空氣質量。
他強調,在進行城市規劃或改造過程中,主干道、工業廠區、高層建筑的設計一定要考慮風向,盡量將污染嚴重的工業廠區安排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選擇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高吉喜還談到,在新一輪的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考慮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人流、車流和物流在城市間的長距離轉移,有效控制大氣污染。
↑全國人大代表陳蒙蒙
舉措
江蘇正研究哪些城市設邊界紅線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江蘇已經啟動了設立城市間生態安全距離的研究和應對措施。
怎樣才能讓城市自由“呼吸”?昨天,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里面其實涉及了一個重要概念——“城市邊界”紅線,建立這樣的生態通道非常重要。
“至于哪些城市會系統地設立城市邊界紅線,目前正在研究之中。”陳蒙蒙透露,“十三五”期間強調多規融合,要把環保的基本規劃融合進去,同時江蘇也會學習京津冀生態廊道的好做法。
陳蒙蒙代表介紹,住建、環保等部門在新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也很重視城市之間生態環境的問題。從環保部門來說,重點強調幾個紅線。江蘇將在已有耕地紅線、生態紅線的基礎上,新制定“城市邊界”紅線,以控制土地的開發強度。
“城市的邊界開發要有度,不能無限制開發。像三十幾層的高樓,其實就像一面擋風的墻,會對通風廊道造成影響。”
日前,北京將打造5條通風廊道的消息引發關注,其實,南京等城市也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江蘇有關“三條紅線”的生態保護格局為國內率先提出。
陳蒙蒙代表強調,江蘇的大氣污染減排要雙管齊下。其中,通風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規劃上,幾個政府部門可能都會考慮設通風廊道,同時更重要的是減排。
“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天與風向風力有很大關系,對江蘇而言,風的因素則沒那么強。”陳蒙蒙代表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這幾年,江蘇好天氣不斷增加,PM2.5對比2013年基數降了20.5%。分析原因,主要還是靠PM2.5源解析,進行了有的放矢的精準化減排,并摸索了一些路徑。所以,要強化減排,也要靠通風廊道的配合。治標與治本雙管齊下。(鄭春平 安瑩 鹿偉)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