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7月1日訊 近日,短視頻平臺一位博主發布視頻稱,“騰訊新聞體育”賬號在微信視頻號平臺未經任何授權的情況下搬運了自己創作的體育人物故事視頻,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信網(熱線0532-80889431)對此電話聯系了該賬號認證企業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拒絕答復。此后,信網將需要咨詢的問題以郵件形式發送至該公司,截至發稿暫未有人回應。
原創視頻遭無授權搬運 博主發視頻維權
該博主在短視頻平臺發視頻表示,自己專注于以第一視角創作體育人物故事內容,創作過程耗費大量精力,不僅要查閱新聞采訪、紀錄片、微博原文等資料,還要力求還原事件真相與人物語氣,一條視頻制作周期約為4天。該博主強調,自己并無創作團隊,也未加入平臺伙伴計劃,創作的視頻目前無任何收益,初衷是向網友傳遞正能量,原計劃完成與自己粉絲約定的體育人物故事視頻后,若后續反響不佳或將考慮放棄創作。
近期該博主發現,騰訊新聞體育賬號在未取得任何授權的情況下,搬運其制作的體育人物故事視頻。更令他不滿的是,在搬運過程中,該賬號刻意對原視頻水印logo進行打碼處理,試圖掩蓋視頻的原創來源。不僅視頻內容、標題文案與原創作品如出一轍,連最基本的原創作者署名都被完全忽略。對此,博主在后續視頻中表示:“無論創作者的體量多么微小,都理應擁有署名權。無論原創作品看起來多么‘不起眼’,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公司總機“無職務” 騰訊方面無回應
信網查看博主發布的視頻及相關素材,其中包括認證主體為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騰訊新聞體育”的賬號信息,以及博主創作該視頻時的制作軌道截圖,軌道中清晰呈現視頻剪輯的時間線、素材排列等,可佐證視頻創作源頭。對比博主在短視頻平臺發布時間與騰訊新聞體育賬號相關內容,從時間先后等細節來看,與博主反映視頻被“搬運”這一情況高度契合。
為了進一步了解事件的詳情,信網電話聯系了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接線人員向信網表示,企業向社會公開的聯系電話為公司總機電話,但總機只負責洽談商業合作業務,對于視頻侵權等問題無法進行記錄和解答,總機無法對接單位其他部門。工作人員還補充,她雖然負責接聽總機電話,但是她本人“無職務、無主管領導、無工號。”此后,信網將需要咨詢的問題以郵件形式發送至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截至發稿暫未有人回應。同時,信網發現該視頻在“騰訊新聞體育”賬號內已檢索不到。
原創侵權頻發 著作權意識仍需強化
信網在各大主流互聯網社交平臺,搜索關鍵字“搬運”“原創被盜用”等,也有相當數量的討論帖子,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在內容創作領域,類似原創被盜用的情況并非個例。部分創作者發帖反映,自己精心打磨的文字、視頻、圖片等作品,常被未經授權搬運至其他平臺,甚至被篡改、截取片段傳播。這些侵權行為,不僅讓創作者的心血付諸東流,損害其經濟收益,更打擊創作熱情,破壞內容生態的健康發展。對此,青島市網絡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AI調解員分析,從法律層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明確賦予創作者對作品的署名權、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權利,未經許可的搬運、使用,均可能構成侵權。但實際維權中,創作者面臨舉證難、維權成本高、平臺處理流程復雜等問題,導致不少侵權行為未能得到及時有效遏制。
此次事件也引發了網友們的討論,部分網友在該博主評論區中力挺原創博主,呼吁平臺加強內容審核與原創保護機制,也有網友關注后續調查結果與處理進展。無論是平臺還是創作者,都需強化著作權意識:平臺應完善內容審核機制,從源頭阻斷侵權內容傳播;創作者要提升自身維權意識,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作品;社會層面也需加強知識產權普法,營造尊重原創、抵制侵權的良好氛圍,讓創作者的“腦力成果”真正得到守護,推動內容創作行業持續向好發展。(耿潤 谷正原)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