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某某文旅的天又塌了!”你一定刷到過這句評論。從景區宰客事件被曝光,到網紅打卡地出現安全隱患,再到游客與商家發生糾紛,每當有點負面輿情,網絡上便充斥著“文旅的天塌了”的評論,甚至部分網民在遇到糾紛時,不論是否屬于文旅部門職責范疇,都習慣性地@文旅。其背后隱藏的深層邏輯在于:城市主政者的文旅流量焦慮、負面網絡輿情破窗效應壓力,以及文旅部門職責錯配對網民的鼓勵。?
城市主政者的文旅流量焦慮,是文旅輿情頻發的重要誘因。在當下的城市競爭中,文旅產業不僅是經濟增長點,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短視頻時代,一座城市若能憑借文旅特色“出圈”,便能吸引大量游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于是,各地紛紛將文旅產業視為發展的“香餑餑”,城市主政者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對文旅流量的渴望愈發強烈。一些地方盲目跟風打造網紅景點,忽視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質量提升;過度依賴網紅效應,對景區管理和運營缺乏長遠規劃。一旦出現負面事件,前期積累的流量瞬間轉化為輿論壓力,將文旅行業推向風口浪尖。?
負面網絡輿情破窗效應壓力,加劇了文旅行業的輿情危機。如果環境中的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在網絡世界中,負面信息往往比正面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文旅行業作為大眾關注度極高的領域,一旦出現負面輿情,就會迅速引發連鎖反應。當某個景區的宰客事件被曝光后,其他地區類似的負面信息也會被網友挖掘并傳播,形成“一損俱損”的局面。同時,網民的情緒容易被負面輿情所帶動,產生“文旅行業問題叢生”的刻板印象。導致任何與文旅相關的負面事件,都會被放大解讀,進一步加劇文旅行業的輿情危機。即便一些事件并非文旅部門直接管轄,但在負面輿情的裹挾下,文旅部門也難逃輿論的指責。?
文旅部門職責錯配的鼓勵,使得文旅成為輿情的“眾矢之的”。在實際工作中,文旅部門的職責范圍界定存在模糊之處。文旅行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環節,需要多個部門協同管理。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部門間職責劃分不明確,遇到問題時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網民在遇到旅游糾紛時,往往不知道該向哪個部門反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事@文旅”的習慣。而文旅部門出于維護形象和解決問題的考慮,通常會積極回應網民訴求。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也在無形中強化了網民“文旅部門無所不能”的認知,進一步鼓勵了網民在遇到各類糾紛時都向文旅部門反映。長此以往,文旅部門背負的輿情壓力越來越大,“文旅的天容易塌”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旅的天之所以容易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改變這一現狀,城市主政者需摒棄流量焦慮,樹立正確的文旅發展觀,注重文旅產業的內涵式發展;面對網絡輿情,相關部門應及時、有效回應,打破負面輿情的破窗效應;同時,要進一步明確文旅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職責邊界,建立健全協同管理機制。唯有如此,才能擺脫輿情危機的困擾,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讓文旅的天不再輕易“塌陷”。???
文/拾聞客
[來源:信網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