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計量日”系列宣傳活動在青島啟動之際,青島市市場監管局一項創新管理舉措也即將迎來實質性進展——6月底前,青島114個農貿市場將實現“一秤一碼”全覆蓋。一直以來,計量器具是否存在作弊問題備受消費者關注。青島市市場監管局推行的“一秤一碼”智慧監管模式,通過為每臺電子秤賦予唯一二維碼,實現了計量信息透明化、商戶評價實時化、監管效率精準化。“一秤一碼”是智慧監管的有益探索,但其價值遠不止于遏制“鬼秤”,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以此為鏡,探討農貿市場智慧監管的進步與局限。
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秤具的檢定信息,如有效期、檢定機構及商戶經營資質,也能對購物體驗進行評價或投訴,這種模式的核心優勢很明顯:傳統突擊檢查難以應對動態作弊行為,而“一秤一碼”通過數字化手段將秤具信息聯網,使執法人員能實時監控異常,如儀器檢定到期和消費者投訴情況,立刻接收到信息并及時處置,推動監管從“事后查處”轉向“事前預防”;評價功能賦予消費者監督權,形成“掃碼評—依碼管”的閉環,促使商戶主動規范經營;商戶的口碑通過掃碼數據轉化為可見的信用標簽,為消費者提供直觀參考,間接推動市場優勝劣汰,提升消費體驗。
盡管“一秤一碼”在監管方向上頗具前瞻性,現實情況是,消費者習慣與效果落地存在一定矛盾。農貿市場的消費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對陌生二維碼的信任度有限,還可能因操作麻煩等門檻放棄掃碼。青島市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實現計量類投訴同比下降50%,但主動掃碼評價的比例仍缺乏統計,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參與度或存在不足。據了解,為了防止同行惡意差評,掃碼點差評時,需要注明給差評的原因和聯系方式,方便市場管理方和執法部門查處問題并及時向消費者反饋。部分消費者會出于隱私顧慮選擇沉默,導致評價數據失真。此外,評價數據的稀疏性還可能引致少數差評被過度放大,或虛假好評難以被有效識別。
誠然,商戶對好評差評的在意程度也不盡相同。相較于餐飲行業對大眾點評等平臺的深度依賴,農貿市場商戶對好評差評的態度、差評的實際影響力、評價真實性保障機制,以及消費者行為習慣的轉變,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會經濟生態。在餐飲行業,差評可能通過平臺算法觸發連鎖反應,如排名下降、推薦權重降低,農貿市場的差評影響更多依賴線下口碑傳播。雖然農貿市場尚未普遍接入線上評價體系,但隨著青島“一秤一碼”工作開展,商戶誠信標簽逐漸透明化的同時,差評數據將直接影響商戶的信用評級,引發消費者對市場整體的信任危機,甚至觸發執法檢查。因此,差評對于農貿市場的整體影響程度也需要關注。
餐飲行業普遍存在“好評返現”“免費試吃換好評”等現象,并且已出現“刪差評”灰色產業鏈,例如代運營公司偽造證據申訴差評。農貿市場若全面接入評價體系,可能面臨類似問題。首要之事,是青島通過推行“一秤一碼”的舉措,先逐步培養起消費者主動掃碼查詢的習慣,更具有現實意義。讓秤上的碼“活”起來,讓用戶參與度“活”起來,混水摸魚才會在百姓的指尖中淘汰。
農貿市場的消費場景具有高頻、即時、低客單價等特點,與餐飲業的“計劃性消費”形成對比。消費者更傾向于通過熟人推薦或現場觀察決策,而非依賴線上評價。但隨著社區團購、線上預訂等模式的滲透,年輕一代可能逐步將“查口碑”習慣延伸至農貿市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一假期,廣大游客戲稱青島團島農貿市場為“野生5A級旅游景區”,大批游客前去打卡。可以見得,如今的農貿市場正步入文旅場景,好評差評不僅僅在市場監管局的碼上體現,也會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呈現。
農貿市場作為城市煙火氣中的“民心工程”,青島的“一秤一碼”,恰似在煙火氣中嵌入一枚棱鏡,照出了當前市場監管的進步與局限。未來的農貿市場,或許會誕生更智能的監管系統,但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具有啟示性的圖景——當消費者掃碼時,指尖劃過的不僅是商戶的信用標簽,更是一座城市對公平底線的堅守;當商戶亮碼經營時,二維碼背后承載的不僅是監管數據,更是一份對市井良序的承諾。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