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預計2019年,青島人將到膠東國際機場乘機出行
10月11日,青島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青島市機場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在統籌推進機場和臨空經濟區建設的同時,著力加強臨空經濟和航空產業發展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明確了下步行動計劃。
效果圖
將于2019年轉場運營
近年來,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在單跑道運行情況下,多措并舉,深入挖潛,已開辟客貨航線160條,其中國際航線22條;通達城市98個,其中國際城市16個,去年實現客貨吞吐量分別達到2050.50萬人次、23.07萬噸,分別居全國第十六位和第十五位,面向國際的航空樞紐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青島市的經濟基礎、發展潛力和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為突破空域、時刻和跑道等資源對航空樞紐發展的制約,青島市積極啟動膠東新機場規劃建設,目前總體進展順利,航站區和綜合交通GTC主體結構基本完成,飛行區和空管設施建設按計劃推進,將于2019年轉場運營。同時,圍繞新機場建設契機,積極謀劃發展壯大航空產業和臨空經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航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頒布實施并取得良好成效。制定了《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航空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做強航空運輸主業、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發展壯大航空工業、打造臨空經濟示范區等16條具體舉措,涵蓋范圍廣、支持力度大。實施一年來,在航空業界引起積極反響,在航空客貨運、洲際航線開發、通用航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為青島市航空產業和臨空經濟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臨空經濟示范區獲批為青島市提供了新的國家級開放平臺。經各方積極爭取和共同努力,去年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獲得國家發改委、民航局聯合批復,成為第一批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將按照“一核五區一帶”空間布局,構建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全面建成現代化生態智慧空港城。今年臨空經濟示范區又被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明確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四大國家戰略承載區之一,成為青島市參與經濟全球化、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城市的重要平臺,對于吸引高時效性、高附加值、高耦合度的臨空經濟集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組織開展產業發展研究并取得多項前瞻性和操作性兼具的成果。組織專業機構開展《青島市航空產業總體發展規劃研究》、《青島航空產業招商和臨空經濟區綜合開發方案研究》等系列專題研究,系統對標國際航空城市案例,挖掘青島市自身發展潛力,探索高效發揮新機場引擎效應,科學構建臨空經濟發展體系,近期均已形成正式成果,為早日建成面向國際的航空樞紐、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國家戰略承載區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當前,正值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發展機遇期,航空樞紐建設與臨空經濟地位和作用突出,使命和任務艱巨。一是有利于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從灣區走向半島”,打造國際航空都市新區,提升青島地區的輻射帶動和資源整合能力,為整個山東半島提供交通、商務、科創、貿易、會展等五大平臺,構建半島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形成半島城市群集聚發展、借勢發展的合力,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二是有利于實現航空驅動發展,“從航海走向航空”,助力青島深入參與全球高端產業分工,構筑國際供應鏈、價值鏈、服務鏈中心,形成自主創新、全球合作的國家航空產業創新區。三是有利于參與全球協作發展,“從地區走向世界”,以膠東國際機場建設為依托,建設國家級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全面助推青島國際化戰略,建成面向世界、聯通全球的東北亞國際航空樞紐。
效果圖
2021年膠東機場全面運營
重點從臨空經濟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空間布局、定向招商、政策支撐、營商環境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臨空經濟發展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明確工作推進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一是精心描繪臨空經濟發展藍圖。圍繞面向國際的航空樞紐和東北亞航空都會發展目標,實施“三步走”策略:第一步,計劃到2021年,膠東國際機場全面運營,面向日韓地區的門戶機場地位凸顯,臨空經濟區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形成航空物流、公務機、航空維修與臨空制造等重點產業鏈,臨空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第二步,到2026年,打造東北亞航空樞紐,構建完整的大航空產業體系,建成智慧人文、綠色生態的中國“精益航城”,臨空產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第三步,到2030年,建成面向國際的航空樞紐,臨空經濟區發展成為國家航空產業創新區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航空都會,臨空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二是探索創新臨空經濟發展模式。以“港—產—城”三位一體、互動互促為發展理念,全域臨空,非空莫入,充分借鑒國內外航空港和空港城先進經驗,開創體驗佳、效率高、政策新、產業優、配套全的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臨空經濟發展“青島模式”。
體驗佳,是指從登機、到達、中轉、購物、安全和出入境等全流程提升機場服務水平,提供最佳商旅體驗,躋身SKYTRAX全球最佳機場排名前十。
效率高,是指打造國內首屈一指的“零距離換乘”綜合交通體系,實現客貨集疏1小時通達青島全域、1.5~2小時覆蓋半島主要城市。
政策新,是指實施航權、口岸、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一系列政策先行先試,打造制度創新高地。
產業優,是指堅持“非空莫入”準入底線,打造匯集航空科研、航空制造、航空運營、航空維修和航空偏好型產業為主的千億級航空產業鏈。
配套全,是指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理念,按照“十三通一平”(高鐵、地鐵、高速公路、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來水、燃氣、電力、熱力、通訊、有線電視、寬帶和土地平整)標準建設配套基礎設施,規劃布局高品質教育、醫療、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
效果圖
三是科學規劃“港—產—城”空間布局。以產業為支撐和紐帶,促進空港和臨空經濟區兩大圈層實現良性互動。航空港核心圈層著力構筑“五港融合”,充分釋放航站樓與跑道價值,建設“基地航空+航線網絡”的航空樞紐港、“貨運先行+業態創新”的航空物流港、“共享+服務”的航空數據港、“維修+改裝”的航空維保港、“便捷出行+多元空間”的航空商旅港。臨空經濟區圈層緊緊圍繞航空產業和臨空經濟特性,搭建以航空研發、臨空科技、會展商務等為核心的大航空產業體系,形成“6+N”國家航空產業創新區,實現“多區聯動”。“6”為六大臨空經濟功能區,包括空港中央活力區、臨空科技大走廊、青島航空航天谷、保稅商貿創新區、城鄉統籌示范區和平度航空先行區;“N”為若干個臨空產業單元。
四是高端定位實施精準招商。堅持“非空莫入”,高標準制定實施產業和項目遴選綜合評價辦法,著力發展航空運輸保障、物流、公務機等三大航空服務業,航空航天研發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命科學等四大臨空先進制造業,國際金融、商貿、醫療、會展等四大臨空現代服務業,構建“三四四”臨空產業發展集群,培育新的千億級航空產業鏈。結合產業企業和地緣市場兩個維度,鎖定招商“七張清單”、“三張地圖”和若干產業布局圖表,編制定向招商手冊,明確“跑道圈層”與“臨空圈層”空間落位指引,“按圖索驥”實施產業鏈定向精準招商。結合臨空產業發展邏輯、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發展節奏安排,制定近期重點項目招商計劃和工作臺賬,圍繞基地航空、航空貨運、航空維修、保稅物流、跨境電商、融資租賃等展開招商活動。
五是建立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圍繞航權和時刻、自貿區、綜保區、公務機、融資租賃、口岸等重大事項和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軍方、民航、海關、檢驗檢疫等給予更大支持。完善航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國際中轉樞紐建設、洲際航線和全貨機引進等方面支持力度。按照“一業一策”要求,從強化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和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研究制定航空物流、電子商務、高端制造、特色金融等重點臨空產業扶持政策。
六是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圍繞“速度更快、形象更佳、價值更高”等航空產業特色,打造精英人才向往的高地、高端要素聚集的寶地。對審批事項進行流程再造和時限壓縮,采用新型電子化審批手段,實現線上預審預約、現場一次性辦結。建立大數據信息服務中心,實現供應鏈上相關企業及政府間的信息共用、共享和無縫對接,促進區港聯動、政企互動。加快推進口岸工作跨部門共建共管共享機制,開發使用電子口岸,不斷提高大通關效率。結合臨空產業特色建立健全個性化考核機制,持續提高服務水平、優化發展環境。
半島全媒體記者 婁花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