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6月25日訊 在老齡化社會進程加速的當下,脊柱退行性疾病已成為威脅老年群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健康隱患。近日,平度市人民醫院骨二科團隊憑借精湛的微創技術,成功運用椎間孔鏡三根減壓術,為一位86歲高齡且合并復雜基礎疾病的患者解除了長達50多年的腰椎病痛,為高齡脊柱疾病治療開辟新路徑。
隱匿的健康殺手:腰椎管狹窄癥
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腰部椎管中央管、側隱窩(神經根管)和椎間孔區域的骨性管徑變小,或軟組織引起的管腔容積改變,壓迫脊髓、脊神經和血管,出現以臀部或下肢疼痛不適、神經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癥狀的一組綜合征。
腰椎管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脊柱退行性病變,早期可無癥狀或只有輕微癥狀,嚴重時會出現腰或下肢的疼痛、麻木、無力,走上一段路必須要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會才能繼續行走,這種現象叫間歇性跛行?;颊甙Y狀通常會逐漸加重,嚴重時可能只有通過手術減壓才能獲得滿意效果。然而,許多腰椎管狹窄患者或伴有內科疾病成為手術相對禁忌,或恐懼手術并發癥拒絕手術,或者認為這是老年后的自然變化過程,不得不忍受痛苦、甚至臥床不起。
突破手術禁區:微創技術點亮康復希望
李女士,86歲,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已行支架植入術,腰部疼痛50年,間歇性跛行,行走困難,近1年來出現了右側下肢麻木、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被病痛折磨的日漸憔悴的李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平度市人民醫院就診,鄭海濤副主任醫師根據檢查報告和詳細查體后診斷為:腰椎椎管狹窄。
考慮到李女士年齡大,又有基礎病,病情十分復雜,潘云春主任組織科室骨干聯合麻醉科、手術室開展術前評估,鑒于患者無法耐受全身麻醉,最終制定靜脈強化聯合局部麻醉下椎間孔鏡側入路椎管擴大減壓術的個性化方案。
手術過程中,潘云春主任醫師團隊憑借豐富經驗,借助透視精準定位,運用一體骨鉆與可視環鋸協同操作,以不足1cm的微小切口完成關節突成形、椎間盤切除及椎管減壓。麻醉醫師劉鵬副主任全程實施精細化麻醉管理,確保患者術中意識清醒、配合交流,既避免神經根及硬脊膜損傷風險,又實現即時評估減壓效果。手術一氣呵成,患者在術中即感受到麻木疼痛顯著緩解。術后,經骨二科護理團隊專業化康復護理,李女士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其康復案例為更多正在遭受腰椎椎管狹窄折磨的老人找到了安全有效的解救方式,為同類疾病患者帶來重要借鑒。
微創技術革新:椎間孔鏡的獨特優勢
“椎間孔鏡三根減壓術突破了傳統認知對微創技術應用的局限。”潘云春主任介紹,該技術通過人體椎間孔的天然通道實施手術,全程不損傷脊柱周圍肌肉與韌帶,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穩定性。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尤其適用于高齡及合并基礎疾病患者,術中患者可實時反饋感受,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此外,微小創口不僅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更顯著縮短康復周期,配合規范化康復訓練,多數患者可重返正常生活。
階梯式康復指南:科學助力功能重建
為保障脊柱內鏡(孔鏡+UBE)腰椎術后患者康復,潘云春主任團隊制定系統化康復方案:
0-2周修復期:以臥床靜養為主,佩戴腰圍完成必要活動;通過踝泵運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每日6次,每次3組,每組15次;嚴格保持切口干燥,避免久坐、彎腰及負重。
3-6周恢復期:逐步增加下地活動時間,佩戴支具從每日3次、每次10分鐘起循序漸進;新增靜態直腿抬高、靜態臀橋訓練,強化肌肉力量。
7-12周強化期:恢復非體力性日?;顒?,通過臀橋、平板支撐等訓練增強腰背肌功能。
3個月后鞏固期:回歸正常生活,重點強化核心肌群及腰部柔韌性,規避不良姿勢與動作習慣。
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彰顯了平度市人民醫院在脊柱微創領域的技術突破,更傳遞出“以患者為中心”的精準醫療理念。隨著椎間孔鏡三根減壓術的推廣,將為更多高齡、高危腰椎疾病患者帶來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讓“微創”成為守護老年健康的堅實力量。(通訊員 李東旭 記者 趙彥閱)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