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71歲的王女士被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折磨得寸步難行,因帕金森病、高血壓、糖尿病三重“攔路虎”遭多家醫院婉拒手術。如今,她在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重新站立——北大人民醫院骨科專家張殿英教授跨越山海親診,聯合城陽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以“毫米級”精準置換術讓“病膝”重獲新生。這例高難度手術的成功,正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鮮活見證。
七旬老人的“三重困境”:當頑疾遇上多病共存
王女士的右膝疼痛已持續5年,X光片顯示膝關節間隙完全消失,軟骨磨損殆盡(Kellgren-Lawrence分級Ⅳ級)。更棘手的是:
帕金森病“雪上加霜”:肢體震顫導致無法配合術前體位訓練,術后跌倒風險增加3倍;
高血壓“隱形炸彈”:血壓波動大,麻醉誘導期易引發心腦血管意外;
糖尿病“愈合陷阱”:餐后血糖控制不平穩,術后切口感染風險是普通患者的2.7倍。
“疼得沒法下地活動,覺得再也不能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好河山了。”王女士的話語中滿是失望。輾轉多家醫院均被告知“手術風險過高”,保守治療的止痛針和膏藥也逐漸失去效果。
北大名醫+多學科攻堅:為“復雜膝”定制生命通道
得知北大人民醫院專家常態化進駐城陽人民醫院,王女士家人趕緊預約了張殿英教授的門診。張殿英教授綜合考慮后,堅定表示:“雖然風險極高,但關節置換是唯一能改善生活質量的方案。”
神經內科團隊調整帕金森藥物劑量,將肢體震顫控制在“輕度”(Hoehn-Yahr分級2級);
心血管內科專家制定“階梯式降壓方案”,通過動態血壓監測,將血壓穩定在140/85mmHg;
內分泌科實施“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使空腹血糖降至7.8mmol/L達標值。
利用雙源CT數據重建膝關節模型,模擬假體植入角度,確保截骨量誤差<1mm。
張殿英教授與關節與運動醫學科手術團隊一起為患者實施手術。手術采用膝關節雙間室置換術,同時避開帕金森患者易痙攣的肌群。術中運用神經阻滯聯合喉罩全麻,既避免傳統全麻對呼吸功能的抑制,又將血壓波動控制在±10%以內。整個手術耗時65分鐘,出血量不足100ml,假體植入位置與術前模擬完全吻合。
術后奇跡:當“不可能”變成“可能”
邵文主任介紹,此次手術為一名高齡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實施了全膝關節置換術,并在圍手術期管理上實現了多重突破:
疼痛管理創突破:采用“雞尾酒”局部注射+選擇性COX-2抑制劑,疼痛評分(VAS)從術前8分驟降至2分;
早期康復顯成效:在康復師指導下,術后24小時即開始踝泵運動和膝關節被動屈伸訓練,帕金森癥狀未因手術應激加重;
多學科隨訪護航:神經內科醫生每日調整抗帕金森藥物,內分泌科團隊實時監測血糖,確保康復全程零并發癥。
術后第1天,王女士已能借助助行器緩慢行走,臉上重現久違的笑容:“膝蓋不疼了,手也沒抖得那么厲害,沒想到還能自己走到窗邊曬曬太陽!”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賦能:讓“大病不出市”成為常態
王女士的康復,展示了城陽人民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在高齡+復雜基礎病關節手術領域的先進水平。自與北大人民醫院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以來,科室實現了三大升級:
專家資源“零距離”:張殿英、張培訓等北大人民醫院專家常態化入駐門診、手術,已開展多例復雜關節手術;
技術標準“同質化”:引入北大人民醫院“ERAS加速康復體系”,將膝關節置換術后下地時間及住院日顯著縮短;
疑難病例“一站式”:建立“1+N”多學科協作模式(1個主診團隊+N個專科支持),成功挑戰“百歲老人髖關節置換”“強直性脊柱炎關節融合”等禁區病例。
從“無法站立”到“重新行走”,王女士的故事背后,是北大人民醫院專家的仁心妙術與城陽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的精準協作,更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百姓家門口”的生動實踐。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將繼續以“北大技術+本土溫度”為患者驅散病痛,讓每一個“不可能”都成為重獲希望的起點。文/通訊員 李春燕 記者 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