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暗含著古人順應天時的養生智慧。農歷五月初五,正值仲夏之始,太陽黃經達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此時“陽氣至極,陰氣始生”。此時氣溫驟升,雨水頻繁,使天地間濕氣氤氳,蚊蟲滋生,蜈蚣、蛇蝎等毒物頻繁出沒,疫癘之氣易乘虛而入,古稱“五毒月”。
城陽人民醫院中醫科醫生提醒:端午養生要祛濕解毒避暑邪,扶正固本迎盛夏。
端午習俗中的養生智慧
掛艾蒿:民間在端午節期間將艾蒿懸掛在門窗前以芳香辟穢驅邪的習俗;或用燃燒艾葉煙熏的方法殺蟲、驅蚊以防叮咬;或將艾葉制成香袋佩戴身上以避邪防病。
艾蒿又稱艾草、蘄艾、祁艾、大艾葉,它的葉片是主要藥用部分。其性質溫熱、氣味芳香,主要功效包括散寒止痛、祛濕止癢和溫經止血。對于寒性疼痛,如腹痛、痛經、關節痛、皮膚濕疹等,口服湯劑、外用(灸、外敷、泡洗均可)都有很好的療效。
佩香囊:中藥香囊起源于中醫外治療法里的“衣冠療法”,療效可上達巔頂,下及涌泉。現代研究認為,在香味揮發過程中中藥有效成分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通過刺激鼻黏膜、興奮神經系統,以防病保健,增強食欲。
香囊多選擇氣味芳香、具有散風驅寒、辟穢化濕、理氣止痛功效的中藥,如:丁香、白芷、陳皮、甘松、藿香、冰片、薄荷、荊芥穗、艾葉、玫瑰花、石菖蒲、檀香、木香、合歡皮等,將中藥研成粉末,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懸掛于衣帽柜、床前等處。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節的標志性美食,粽子中的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溫暖脾胃、補中益氣的特性,粽葉含多酚類物質,可清熱生津、利尿排毒,煮粽子時其活性成分可滲入米中。因此適量食用可以促進食欲,暖胃祛痛,對于氣血兩虛、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者效果尤佳。但糯米性黏滯,多食易阻礙脾胃運化,可搭配食用,如:豆沙粽可配陳皮茶理氣助消化;肉粽搭配山楂、烏梅解膩消食;素粽佐以清熱祛濕的小菜。粽子與冷飲同食會降低粽子的溫度,使其變得難以消化。因此應細嚼慢咽,避免冷食,睡前2小時不宜食用;血糖不穩者、老人兒童應控制量。
飲食起居中的養生智慧
起居避暑:夏季晝長夜短,遵循“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晚睡(不晚于23點)早起,順應陽氣生發。居室保持通風,避免久處空調房導致“寒濕閉表”。“心主夏”,暑熱易擾心神,午時(11-13點)小憩養心,可練習冥想、聽古琴曲以疏解煩悶。
食療養陰:多吃時令蔬果,如黃瓜、冬瓜、苦瓜等瓜類富含水分及膳食纖維,煮湯可清熱解暑、健脾利尿。楊梅能生津止渴、健脾開胃;荔枝可補益氣血,但不宜多吃,以免上火。桑葚可調補肝腎,改善便秘,以鮮桑葚30-60克煮水飲用,可緩解頑固性便秘。鴨蛋性涼,具有滋陰清肺的作用,適合夏季食用。但鴨蛋膽固醇含量較高,每天食用不宜超過一個。濕熱體質者宜多食綠豆、薏米、苦瓜等清熱利濕之品,避免辛辣油膩。
運動導引:運動以“動而不疲、汗而微出”為度。選擇舒緩的運動方式,如: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后及時補水、避免過度出汗損傷心氣。每日拍打腘窩(委中穴)+肘窩(曲澤穴),疏通膀胱經與心包經濕毒。可適當進行“曬背”養生,讓陽光直射后背膀胱經,可借助天之陽氣溫補腎陽,但需避開正午烈日,每次15-20分鐘即可。
端午節養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典型實踐,從掛艾驅邪到食養調理,處處體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城陽人民醫院中醫科醫生提醒:值此陰陽交替之際,把握濕熱交加之時的調養要點,既要借天時之利祛除陳寒痼疾,亦需防濕熱毒邪暗耗正氣。掌握這些融匯古今的養生智慧,方能安然度夏,養身亦養心,安康常相伴。文/李春燕 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