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字號"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員會落地即墨(圖)
孫永革在介紹慢病防控智能系統的功能。
9月28日,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員會在即墨宣布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中國疾控中心、青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即墨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專家200多人參加成立大會。即墨在“健康中國”示范工作上再進一步。
中國疾控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李新華表示,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發展。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必然產生人群健康狀況和流行病學方面的變化,與老齡化相關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慢性病疾病負擔隨之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等患病人數持續上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介紹,按照世界銀行的分析、預測,如果我們不改變當前慢病防控不力的現狀,從2011年至2030這20年中,我國慢病患者還會增長2至3倍,一半慢病負擔發生在65歲以下人群,“應該說形勢十分嚴峻!”
他表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偉目標,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應“關口前移”,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成立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員會,意義重大,不言而喻。”李新華說,該管委會的成立,抓住了當前影響老年健康的重要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了研究會的內涵,這必將推動研究會的發展,也必將為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增添新的有生力量。
據悉,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員會是由慢性病診療康復、醫療保健、預防醫學、營養健康和老年衛生等健康領域專家、科研工作者、管理者和社會力量自愿組成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社團組織,是我國慢性病防控事業的重要力量。
該會致力于開展慢性病篩查、診療康復、預防控制、科學研究、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組織開展各類專業技術培訓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密切各學科間、國內外學術團體間的交流與協作;不斷加強慢性病防治規范管理,組織研究制定行業管理、服務和技術相關標準和規范,為健康中國提供科學支撐信息;積極推進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義診等公益活動,編輯出版本領域醫學科學技術學術期刊和醫學科普讀物,使廣大會員和從業人員不斷提高慢性病防治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同時承辦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務。
李新華說,“本次會議選在山東省即墨市召開,我們看到即墨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衛生與健康工作,政府將居民健康保障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列為政府工作目標,進行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探索,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希望即墨能作為慢性病防治管理試驗基地,通過慢性病防治管理的相關政策保障體系、適宜技術體系、防控網絡體系基層探索與實踐,為建立我國慢性病防治管理可持續有效工作模式提供更多經驗。”
此后,中國老齡健康促進工程慢病防治論壇舉辦,來自北京天壇醫院、沈陽軍區總醫院、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醫院的知名專家,介紹了各自慢性病防治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據悉,該工程于今年4月份啟動,將從老齡健康教育、重大疾病醫治、提升服務等方面增進老齡人口福祉。
■新聞背后 即墨開始為慢病防治探路
藍谷醫院啟用
慢病智能系統
在溫泉鎮,由青島市中心醫療集團全權運營的藍谷醫院煥然一新,就等著啟用后為更多百姓看病提供方便。“我們這的專家都是市中心醫療集團的,包括他們的王牌科室的醫生都會定期來我們這上班。”溫泉衛生院副院長孫永革說。
而該醫院的慢病防治智能系統也非常先進,8月份剛上的系統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在工作人員的演示下記者看到,通過手機app,簽約患者在家里量一下血壓,數據就實時傳輸到醫院的監控平臺上,同時發送給簽約醫生,出現問題立馬報警,“并且病人如果住院,治療結束后第一時間信息會發送到簽約醫生那里,就會持續跟進恢復和后續健康管理情況。”孫永革說。
做好慢性病防治社區管理工作,與家庭醫生簽約工作有機結合,實現分類指導,個性化管理,這是即墨最近在大力推進的問題。這也是即墨的慢病防治工作能得到全國業內外關注的一大原因。
據悉,即墨在實施家庭醫生簽約工作中,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作為重點簽約對象。今年8月份,完成了全市全科醫生簽約平臺和慢性病智慧管理系統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對簽約的高血壓患者實施個性化簽約服務,家庭醫生根據其血壓監測情況,為其制定正規的診療方案。對確診的高血壓患者發放智能化血壓計(市財政每人補貼50元),居民在家測量后,血壓結果直接上傳至衛生院(或村衛生室)的監測點,衛生院每天安排專人查看監測結果,對血壓異常的患者及時電話通知,指導他們重復測量或接受治療,并實施分級管理。高血壓三級患者由市人民醫院專家定期入村指導,二級患者由衛生院服務團隊入村、入戶指導,一級患者由鄉醫入戶指導,提高了簽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
即墨各醫療衛生機構通過日常門診、健康體檢、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等途徑,不斷加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篩查和發現力度,及時將發現的患者納入健康管理,并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供隨訪評估及分類干預,進行低鹽膳食干預、隨訪和健康指導。
即墨慢性病防治工作
無縫銜接密閉管理
慢性病嚴重損害國民健康,威脅勞動力人口,大量增加疾病負擔,已成為事關全局的重大民生問題。即墨在創建“健康中國”示范工作中,一直把慢性病防控作為提高居民健康素質的重點內容,納為重點突破項目,形成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社區管理、120轉運、中心救治、社區康復管理等環節無縫銜接的密閉“管理環”。
2017年啟動心腦血管疾病控制工作,在即墨市人民醫院和即墨市中醫院建立胸疼和卒中中心,將120急救網絡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對接,實現院前急救、轉運、院內救治的無縫銜接,最大限度節省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效率。
搶救從鈴聲開始,實現了院前急救各環節的有效溝通。胸痛、卒中病人撥打120后,借助于醫療優先分級調派系統,通過120急救調度員標準化的問詢,可以將患者當前的病情信息以急救反應編碼的形式發送到救護車上,出診人員可提前獲知患者病情輕重緩急,準備好相應的急救措施,到達現場就可馬上實施有針對性的急救措施,實現患者-調度-出診人員之間信息的有效溝通和緊密銜接,節省現場問診、判斷病情、搶救準備等環節,節省了寶貴的院前急救時間。
利用微信傳遞信息
組建院前院內救治群
在這個過程中各個環節都非常關鍵。轉運中實時告知系統,實現院前與院內救治的無縫銜接。為配合即墨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成立,2017年8月4日,即墨市120急救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在pad原程序上,增加了心梗、卒中“告知”版塊,救護車上安裝心電傳輸系統,院前急救人員將患者病情、現場救治情況實時填寫病人信息,最后點擊“告知”,即可傳送病人的基本資料至目標醫院的終端上,院內急診人員即可提前獲知病人的基本信息和處置措施,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特別是在pad告知界面,添加了“病史”模塊,點擊后可通過輸入呼救者電話、病人身份證,或給身份證拍照,就能實時查詢到病人在即墨就診、住院的相關信息,為出診醫生和院內急診醫生提供參考。
院內提前準備,實現醫院多科室的密切協作。就在急救車趕往醫院的途中,急救人員將病史、主訴、心電圖、血壓、血糖等相關檢查做好,第一時間傳輸到胸痛(卒中)中心,由此,值班醫生給出初步診斷,馬上通過傳輸平臺指導急救人員給予相應藥物治療,并為病人辦理好“醫卡通”,啟動相應救治預案。急救車到達醫院后,經過預先啟動的急性胸痛(卒中)急診綠色通道,患者能很快完成初步查體,做好必要的檢查,開始進一步的治療。如果病人需要溶栓治療,導管室早已做好準備,經過簡捷必要的告知和知情同意談話,病人很快就能進行治療,最大限度地節省了病人從發病到手術的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也降低了致殘率,讓病人本人和整個家庭都從中受益。
隨后病人會被轉入相應科室進行康復治療。病人康復出院后,救治醫院會將病人信息轉給簽約的家庭醫生進行常規管理和跟蹤,預防病人再次發病。同時,即墨市還成立了由120急救調度、院前急救及胸痛和卒中中心及各相關科室等人員共同組建的“即墨市人民醫院急性心梗、腦卒中心院前院內救治群”和“即墨市中醫院急性心梗、腦卒中院前院內救治群”,利用微信群快速傳遞信息,加強院前與院內有效溝通,提高院前救治能力。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報道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