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城改造“驚醒”7000歲陶器
4月8日,記者從平度市博物館獲悉,一位市民在平度舊城改造時無意間發現一件完整的陶鼎足。當地博物館結合之前發現的部分陶片,經專家鑒定確認,這是一只北辛文化早中期的鼎足,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這一新發現填補了平度歷史空白,形成了由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構成的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
7000歲陶鼎足重見天日
“南關老城區改造中,意外發現了這只陶鼎足。”平度市博物館館長曲濤介紹,前不久,平度一位市民在舊城改造現場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長長的陶器,因為外表看上去像陶鼎足,感覺這是一件有歷史年頭的老物件。平度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得知后,立即趕到現場,確定這是一只陶鼎足。根據鼎足的外表和制作工藝初步判斷,有可能是一只精美的三足陶鼎,不過因為時間久遠,鼎身和其他鼎足部分已經不知所蹤,幸運的是這件鼎足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并在舊城改造時重見天日。
“經過專家鑒定,最終確定這是一只北辛文化早中期的鼎足,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曲濤介紹,發現陶鼎足的位置在平度市南關舊城改造區域,先前在這片區域內也曾經發現過不少陶器碎片,這些陶器碎片引起了平度文博工作人員的注意,大膽推測有可能是平度一直在尋找的北辛文化。但由于沒有更加充分的證據,并沒有作出準確的判斷。直到這次陶鼎足的出現,讓博物館相關專家確認了文物的年代,平度的歷史也因為這件陶鼎足而被改寫。
填補平度歷史空白
平度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發現的這件鼎足為圓錐形,夾砂褐陶,足身完整,高14厘米,直徑最粗處3.1厘米,足尖直徑1.34厘米,足身與鼎身結合處進行了加厚處理,符合北辛文化早中期鼎的制作特點。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北辛文化早中期的鼎足。可證明平度地域在北辛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人類安居,可上溯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
北辛文化得名于滕州市北辛遺址,屬于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年代在公元前5300年至公元前4400年,主要分布于蘇北和山東,在山東主要分布在魯中、魯南地區,出土器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以陶器最有代表性。鼎是較早出現的炊具,在后李文化后期偶有出土,北辛文化時期大量出現,并日漸豐富。整個北辛文化時期,鼎足由早期的圓錐形逐漸變為側三角形;在制作工藝上也從鼎身、鼎足分段制作演進到一次制成,鼎足與鼎身之間的接痕由極為明顯演進到趨于消失。而仔細觀察發現,平度新發現的這件陶鼎足有著明顯的北辛文化特點。
7000年前“平度人”在此生活
這只新發現的陶鼎足,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了700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最早“平度人”是怎樣的一幅生活場景?記者注意到,這件陶鼎足經過7000多年的歲月洗禮,依然能看出古人手工藝的精湛。仿佛通過這件鼎足,瞬間穿越回到了史前古老的原始歲月,在平度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曾經生活著一群靠狩獵農耕的先祖們,他們在茂密的叢林中狩獵,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種,很可能曾經用這件陶鼎生火做飯,烹煮美食。
平度之前的考古成果顯示,最早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而這次發現的陶鼎足,將平度的歷史首次推到了北辛文化,改寫了平度的歷史年代。從平度的歷史沿革看,夏朝為萊夷地,商朝為萊國地,西周為萊國之棠邑,春秋初為萊國。史前北辛文化一直是平度歷史文化中的空白,這次新發現的陶鼎足,再次說明平度早在7000多年前已經有“平度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
/ 延伸 /
平度歷史愈加厚重
“這幾年,通過考古發掘,平度的歷史愈加厚重。”平度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曾榮獲2022—2023年度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和“2022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的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讓平度的歷史更加豐富多彩。出土的千余件珍貴文物見證了平度厚重的歷史。三埠李家遺址的歷史年代自商末周初、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遺址規模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經過考古發掘工作證實,在三埠李家遺址商末周初至春秋時期的聚落中,有房址、墓葬、殉牲坑、骨器加工作坊等遺跡單元;在陶器中,帶有典型中原商周文化色彩的灰陶繩紋鬲、簋和當地土著風格的素面鬲并存;在骨器加工作坊內發現了鏟、耜、箭鏃、笄等骨質品,還發現了骨料和卜骨。在戰國時期齊國聚落遺存內,功能區分布清晰,由圍壕、窖藏坑等功能區和墓葬區構成,墓葬隨葬品為鼎、敦、壺、盤、匜、豆等陶器組合以及青銅兵器、瑪瑙、水晶環等。唐宋時期的建筑遺址和墓葬群,以及大量唐宋時期建筑材料尤其是鴟吻構件和散水等相關遺跡的發現,為探尋當時的高等級建筑提供了線索。
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三埠李家遺址是一處文化交流、文明發展演變的重要節點和支點,對研究膠東地區齊魯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膠東半島與內陸乃至對外文化交流等諸多課題均有較為重要的價值,對研究膠東地區萊與齊的文化內涵、文化更迭和研究唐宋時期聚落形態、喪葬習俗及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義。另外,平度境內還有青島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地名命名文化的岳石文化。
/ 鏈接 /
大珠山6萬年前就有“青島人”
平度新發現的陶鼎足,證明“平度人”在7000年前就已經生活在這里了。從考古發掘的角度,最早的“青島人”在距今6萬到5萬年前,已經生活在青島大珠山一帶。記者了解到,青島大珠山濱海區域叢林密布,犀牛野馬出沒,羚羊鴕鳥奔跑,居住在這里的古人類以石器、木棒為工具,過著采集、狩獵的原始生活。后來,隨著環境改變,古人類數量逐漸減少。10多年前,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對位于大珠山東麓的一處遺址進行了一次科學、系統的考古發掘,確認了大珠山遺址的舊石器時代屬性,出土石制品、動物化石、植物標本千余件和數以萬計的哺乳動物碎骨化石。為揭開大珠山古人類的生存和環境狀態,這項多學科考古研究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大珠山遺址是青島市首個有地層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不僅將該地區人類活動的時間前推至數萬年前,而且為完善山東地區舊石器考古文化序列提供了新材料。大珠山遺址中的打制石器、動植物化石遺存集中出現于黑色泥炭層,少量出土于黃褐色砂層。確定其埋藏年代的關鍵在于厘清遺存物與相應地層的沉積關系。考古工作人員對地層中出土的樹枝殘體和動物化石進行碳十四測年,得出的多個數據均為4.5萬年前。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對大珠山遺址采集土樣進行了光釋光測年,顯示遺址中有動植物遺存、石制品堆積的土層的年代距今6萬到5萬年。大珠山遺址的地質年代屬于晚更新世晚期,文化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偏早階段。
本版撰稿攝影(除署名外)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通訊員 王小羽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