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3萬億元!我國首季外貿平穩開局
●“今年以來,經濟運行起步平穩,發展態勢向新向好,我國外貿頂壓前行,實現規模增長、質量提升。”在4月14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表示,在外部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各地各部門和廣大外貿經營主體積極應對,推動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平穩開局。
海關總署表示,當前,我國出口確實面臨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但是“天塌不下來”。
一季度進出口規模 創歷史同期新高
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1.3%,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4.17萬億元,下降6%。
出口方面,一季度我國對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實現增長。中國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動能強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專用裝備出口分別增長10.8%、16.2%。新能源產品繼續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風力發電機組、鋰電池、電動汽車等出口分別增長43.2%、18.8%、8.2%。
進口方面,一季度,國內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帶動零部件和設備進口增加。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分別增長95.6%、52.5%。消費市場平穩向好,部分民生商品進口增加。其中,食用油進口值增長12.1%,干鮮瓜果進口量增加8.3%。
在談及一季度進口增速下降的成因時,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影響,一季度,我國鐵礦砂和煤炭進口均價跌幅都超過兩成,原油、大豆的進口均價也分別下跌了5.7%和16.6%,這些價格因素影響整體進口增速2.6個百分點。
總體看,我國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和第二大消費市場,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同時我們有14億多人口、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各類消費場景蓬勃發展,無論是從工業生產還是從居民消費來看,市場的需求都很大。
山東等外貿大省 勇挑大梁
“一季度,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山東、福建這7大省市合計進出口7.78萬億元,呈持續增長趨勢,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四分之三,實打實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王令浚表示,外貿大省發揮的挑大梁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有力穩住外貿大盤,二是有力發揮創新優勢,三是有力服務保供穩鏈。
發布會上,王令浚也點贊了民營企業在外貿進出口取得的亮眼成績,“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從低成本高智商的人工智能開源模型,到春晚舞臺的機械舞者,民營企業展現出昂揚向上的創新姿態。”
一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5.85萬億元,增長5.8%,占進出口總值的56.8%,較去年同期提升2.4個百分點。同時,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52.9萬家,同比增加3.3萬家,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達45.5萬家,占同期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總數的86.1%。
一季度,民營企業對全球近180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都實現了增長。在新興市場,對東盟、非洲、拉美進出口分別增長7.4%、9.6%、5.2%;在傳統市場,對歐盟進出口增長7.1%,對日本增長4.8%。
在外貿領域,一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高技術產品創歷史同期新高,規模接近1萬億元,保持最大進出口主體地位。其中,出口工業機器人增長67.4%,高端機床增長16.4%;進口高端裝備增長25.6%,手術機器人增長47.5%。
外貿“朋友圈” 持續向好
一季度外貿“朋友圈”越擴越大,合作越來越深,中國對東盟、歐盟進出口穩定增長。
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占中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中國對歐盟進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相當于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萬元的貿易往來;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5.26萬億元,同比增長2.2%,高出整體0.9個百分點,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占我國外貿比重在去年首次突破50%之后,今年一季度繼續提升,達到51.1%。
呂大良表示,中國和東盟10國人口加起來超過20億,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雙方的開放融合、共同發展,持續釋放了市場潛力,在全球化遭遇逆風的時候樹立了合作典范。
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已經實質性結束,雙方將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拓展互利合作,在標準和規則等領域加強互融互通,共同促進貿易便利化及包容發展。
海關數據顯示,近5年,外商投資企業累計進出口在我國外貿中的占比約為1/3。今年一季度,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資企業超過6.7萬家,創近3年同期最高;進出口2.99萬億元,連續4個季度實現增長。
(大眾新聞記者 董婉婉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