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攝影者深情記錄城市風物,觸發流量傳播
視覺敘事下的城市推介
在人人都是攝影者的數字時代,以影像青島為載體的社交媒體傳播,代入宏大的城市視覺敘事,通過觸發裂變式流量,給予城市推介特殊的賦能與推動。很多民間的攝影者,深情記錄這座城市的風物、風情與風光,挖掘出了城市的諸多新打卡地。
影像不僅是城市形象的傳播載體,更是文化記憶的保存者、社會參與的催化劑和創意經濟的推動力。視覺敘事下的城市推介已超越簡單的記錄功能,成為城市形象塑造與推廣的核心工具。
據不完全統計,青島攝影人每年全媒體播放量超過10億+。通過鏡頭語言,城市的文化活力、歷史底蘊和經濟潛力得以具象化傳播,成為打開城市、鏈接外面世界的橋梁。
網紅攝影者澎湃大流量
如果經常刷手機視頻,一定不會對“會飛的蛤蜊”“仰口小伙”“平老虎”等攝影人拍攝的視頻和照片陌生,膠州灣大橋、嶗山風景……青島風光在他們的鏡頭下呈現出別樣的魅力,讓青島人驕傲自豪,令外地人心馳神往。
“今年以來,青島市攝影家協會公眾號推出專欄,定期推介青島本土的攝影人。”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法磊介紹,這個專欄不僅搭建了一個攝影人交流的平臺,也從一定程度挖掘了一批年輕的攝影人。為此,市攝協邀請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中國攝影報》副社長萬戈等來青舉辦攝影講座及訓練營,助力本土攝影人發展。
1994年生于青島的劉克旺,網名為“會飛的蛤蜊”,他讓膠州灣大橋成為自己的攝影繆斯。他擅長用航拍特有的“上帝”視角,展現大橋“S”形曲線與海岸線的纏綿,記錄晨霧中橋塔若隱若現的神秘感,定格晚霞浸染時拉索切割光線的金色矩陣。他的作品曾登陸新華社、《中國國家地理》等權威平臺,讓世界通過他的視角看見中國橋梁的力量與溫度,看見膠州灣的瑰麗。在青島本土,他更像一位城市記憶的檔案保管員。從奧帆中心的白帆到西海岸新區的礁石群,從浮山灣的霓虹到嶗山的云海,他用每年超200次的飛行為青島編織著不斷生長的空中影像志。
嶗山人拍嶗山。關注嶗山的驢友會經常刷到“仰口小伙”的視頻,或驚艷或清新或宏大的嶗山風貌,令人為之神往。他的真名叫曲全濤,以航拍嶗山見長。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始終將故鄉的奇峰碧海視為藝術創作的靈魂源泉。在長達數年的創作實踐中,他操控的無人機如同靈動的海鳥,穿梭于云霧之間,定格下這片山海秘境四時流轉的詩意:春日漫山櫻雪與道觀飛檐的對話,盛夏翻騰云海吞吐巨峰的幻境,深秋層林盡染暈染出的水墨長卷,隆冬素裹銀裝中若隱若現的冰瀑奇觀。每幀影像不僅是自然造化的忠實記錄,更全方位呈現大美嶗山的山海仙境之妙。經年累月的疊加,為嶗山帶來了數“億”的流量。
“90后”攝影愛好者刁振宇是視覺中國的簽約攝影師,鐘情于風光與天文攝影等題材。今年1月12日,青島的天空中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空間站凌日現象,刁振宇用相機成功捕捉到這一震撼瞬間。很多大片的呈現需要經過精心的籌備與積累才能獲得。經過無數次的模擬和精確計算,刁振宇確定了中國空間站“凌日”現象的時間。為了捕捉這一瞬間,他精心挑選了平度大沽河附近一處視野開闊的莊稼地作為拍攝地。為了確保拍攝成功,刁振宇提前半個月就開始準備器材與參數。這張對宇宙奇觀精準捕捉的照片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關注,也讓青島再度“出圈”。
他們的作品為青島代言
攝影是城市與世界的視覺對話。青島天生麗質的美景與濃郁的人文煙火氣相得益彰,讓攝影師進入更富想象力的維度。近幾年,比如嶗山石老人海邊的“青島五漁村”、琴嶼路的“一棵孤獨的樹”等都是最早通過攝影者的鏡頭在網上傳播的,它們形成全國知名的網紅打卡點,有效為城市文旅引流。
經常乘坐青島地鐵的人會從“平老虎”拍攝的作品前路過,這些美圖用直觀的影像力量傳播了青島的魅力。“平老虎”是攝影師賈紀謙的網名,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經常會有網友因為刷到他的作品而生出對青島的向往。為了拍好青島的棧橋、迎賓館等地標,平老虎每年都要去上幾十次。
“天主教堂,我一年去30多次,今年去迎賓館的次數可能要超過天主教堂。”幾年前,賈紀謙曾有一張雪后的天主教堂攝影作品火遍網絡。據說事后有很多攝影師去復刻,可惜這樣東北風刮的雪,讓教堂屋頂單面覆雪,立體感十足的場景非常少見。很多人感慨“平老虎”運氣好,會“偶遇”這樣的好機會。實際上,棧橋、迎賓館、天主教堂等青島代表性地標,“平老虎”每年都要去幾十次——當然,他大多數時候會因為天氣原因而無功而返。正是這種攝影人的勤奮和巧思,以及他對青島的執念,才成就了無數的經典好片。
近日,《中國攝影報》用一個整版刊登了一組題為《大學路轉角》的照片。這讓全國眾多攝影愛好者通過專業的平臺“閱”見青島,有效擴大了青島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為青島文旅發展注入了影像之力。攝影藝術賦能城市,這樣的方式直抵人心又深入人心。《大學路轉角》的作者于婷是一位近年來非常活躍的青島女攝影家。2023年,她給自己立了一個項目,決定有意識地拍攝一組專題照片。于是,她家附近的大學路網紅角成為“聚焦”點。
三年堅守,紅墻不再僅是地標,而是承載記憶的容器,見證著普通人的夢想與堅持,為島城鐫刻下流動的時代印記。這組具有煙火氣的作品,很好地傳達了青島所具有的獨特內涵和味道。
攝影師張進剛偶爾翻閱近年來自己拍攝的圖片,可謂心潮澎湃。去年,他的鏡頭聚焦過“蛟龍號”深潛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亞洲首艘圓筒形海上油氣加工廠“海葵一號”等大國重器。這些重量級作品和平時矚目的“青島煙火”在《人民日報》1版、新華社新華全媒+等全方位呈現。他是人民圖片、光明圖片、中新社、視覺中國、東方ic、法新社等國內外重要媒體的簽約攝影師,作品被中國駐蒙古大使館帶出去參展,為青島外延了另一條傳播路徑。
攝影這樣為城市記憶賦能
本雅明將攝影視作一把手術刀,老照片是城市的“記憶手術刀”,既解剖過去,也縫合未來。正如蘇珊·桑塔格所言:“照片不是告訴人們如何記憶,而是告訴人們該記住什么。”城市是記憶的容器,而攝影則是捕捉、保存和重構這些記憶的有力工具。從老照片里的市井煙火到當代街拍的都市光影,攝影不斷重塑著人們對城市的認知與情感。
近一段時間,青島攝影家孟波正投入到海量的青島老照片整理中。5萬多張老照片是其父親、著名攝影家孟慶林先生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大量“城市記錄”。作為青島市攝影家協會“城市記憶”工程的重要項目,這些老照片帶觀者回到過去,以鏡頭重新定義城市記憶。從日常生活到歷史大事,每一張老照片都藏著一個有關青島和青島工業的鮮活故事。孟慶林的攝影,用在場的角度切入到城市發展的脈絡,更安靜、更凝練地“遁入”歷史。這些跨越半個世紀的影像對比,清晰地呈現了青島大發展的空間敘事。
在工業文明的影像檔案中,孟慶林是當之無愧的“企業記憶守護者”,也為青島的“品牌之都”“工匠之城”提供了清晰的脈絡。這些影像不僅呈現了青島早期的“工匠精神”,更成為企業發展史的視覺圖鑒,深刻串聯起中國制造業從模仿到創新的奮進之路。
“這些老照片重現了城市鏡像中的時光褶皺,也讓我們重新認識過去的標志性瞬間,用鏡頭挖掘出豐富的城市文化寶藏,留下了不可復制的永恒時刻。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愈發珍貴。”在青島老照片館館長劉云志等業內人士看來,孟慶林這些老照片的“再發現”是影像之外的記憶回響,將使得大家對青島的生長有更直觀的認識。
青島是一座與海共舞的開放城市,講述著一個個關于時間淬煉與文化交融的故事。經年間,青島的攝影家徐崇德不間斷地把青島影像推向世界。相對于單純拍攝風光及老城風情的攝影人,徐崇德對于攝影的追求是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記錄下青島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百態以及青島讓人難以忘懷的重大事件和無數個精彩瞬間。他已推出7本攝影作品集,其中《節日青島》《奧運青島》《風從海島來》《石階路上的青島》都是以青島為題材的攝影專著。在他的鏡頭下,無論是青島的石階路、民俗風物,還是青島舉辦的節慶活動、帆船賽事,都成為青島宣傳的美學注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文 王雷/圖)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