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條公交線 溫暖一座城
青島6路“青年服務線”今天迎來命名70周年 先后培養出5位全國勞模、17位市級以上勞模
青島蜿蜒的海岸線上,一輛印有6路“青年服務線”標識的公交車往來穿梭,如同流動的文明符號,串聯起城市記憶與時代精神。4月15日,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青年服務線”迎來命名70周年,這條承載著島城近百年公交歷史的線路,以一面旗幟、一輛車、一部線志、一座展館為載體,書寫著線路的傳奇故事。從線旗的莊嚴傳承到線慶日的文化堅守,從《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線志》的翔實記錄到公交勞模文化館的蝶變升級,再到服務創新的累累碩果,6路線用行動詮釋了“勞模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書寫了一部流動的城市史詩。
累計獲各級榮譽400余項
在青島,6路線承載了許多“老青島”的回憶。1955年4月15日,6路線被共青團青島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這是6路線獲得的第一個市級以上榮譽。以此為起點,6路線不僅培養出了一代代勞模,更見證了島城公交行業的發展變遷。如今,6路線已累計獲得全國、省、市級榮譽400余項,培養出全國勞動模范5位、市級以上勞模17位。1985年,6路線被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勞模集體”榮譽稱號。
6路線的第一位全國勞動模范張德香提出的“五心”服務法,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行業的第一個服務法;第二位全國勞動模范張蓉提出了“寧肯自己麻煩千遍,不讓乘客一時為難”的服務理念,體現了以乘客為中心的服務意識;第三位全國勞動模范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有情服務”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條有人售票改制為無人售票的公交服務新模式;第四位全國勞動模范劉藝提出的“付公交車票價,享導游式服務”的理念,為島城旅游業的繁榮注入了公交活力;第五位全國勞動模范王艷結合新時代服務特點和市民乘車需求,首推“十米車廂一個家”的服務理念,將車廂服務推向了新高度、新起點。
在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公交勞模文化館展廳內,陳列著一張黑白老照片:7名乘務員手持一面“青年服務線”線旗,在公交車前合影留念。這張合影拍攝于1978年,照片中間梳著兩條麻花辮的小姑娘——安風琴如今已經兩鬢斑白,在6路線勞模集體中,安風琴先后獲得市勞模、省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這面“青年服務線”旗幟,在70年間“接旗、補旗、傳旗”賡續不斷,傳承至今已由第23任班組長接旗。“2023年,我從師父王艷手里接過了線旗和‘555’號勞模車的方向盤,這不僅是一份榮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我一定會把勞模精神傳承下去,開好每一班車,服務好每一位乘客,讓‘青年服務線’這面旗幟在我們手里繼續閃光!”6路線第23任班組長周群松說。
新老班組長莊嚴交接的不僅是旗幟,更是“五心服務”的初心、“老絕活”的匠心和為民服務的恒心。這場延續了70年的傳旗儀式,不僅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更讓6路人共同的精神旗幟高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堅守崗位、甘于奉獻。
傳承好、培育好勞模精神,既是6路線的精神內核,也是動力源泉。多年來,6路線創新推行“導師帶徒”人才培養機制,讓勞模精神在言傳身教中薪火相傳,在實踐錘煉中發揚光大。
最“老”公交線承載市民回憶
作為青島市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公交線路,6路線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從大窯溝發往中山公園,最初名叫“青浮線”。1960年,青島市公交線網布局初步形成,隨后以阿拉伯數字命名公交線路,“青浮線”也正式更名為6路線并沿用至今。
作為青島市沿海開通的第一條公交線路,6路線承載了島城太多人的回憶。據全國勞動模范、原6路線駕駛員張麗霞回憶,當年中山路很繁華,而大窯溝則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候車的乘客排隊能一直排到小港。“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萬余人次。”張麗霞說。
市民何士津是6路線60多年的老朋友,自6路線建線以來,愛好游泳的何士津就選擇乘坐這條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后的60多年里,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海邊游泳。與何士津一樣,今年95歲的市民宋式鏞也有他說不完的6路車故事。30多年前,宋式鏞幾乎每天都要乘坐6路車到中山路上的照相館洗照片。
6路線也見證著島城公共交通的發展變遷。建線初期,6路公交運行車輛全部是載客少、車容差、性能低的舊汽車。1958年,公交客車修造廠改裝生產的“躍進號”在6路線投入使用。上世紀70年代,6路公交車開始使用鉸接車。2000年以前,6路公交車除了少量的柴油車外,大部分為汽油車。隨著時代的發展,公交車更新換代的步伐開始加快,6路公交車也由汽油車逐漸更換為柴油車。2020年3月,6路線全線更換為純電動公交車。
構筑公交文化傳承“雙子星”
為了全面、系統地記錄6路線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精心編纂了《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線志》。這部線志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圖片和豐富的內容,全面展示了6路線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記者了解到,在線志的編纂過程中,編纂人員通過走訪老職工、查閱歷史檔案、征集實物資料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不僅為線志的編纂提供了有力支撐,也讓更多人了解了6路線的輝煌歷程和優良傳統。
與此同時,6路線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2012年,6路線的勞模館由一面榮譽墻擴建為占地5000平方米的規范化展館——“春風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是青島市總工會命名的第一批“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之一。該工作室展出以6路線歷年來的勞模群體為帶頭人的先進群體,不僅累計推廣了20多個服務法和5項“老絕活”,成為青島城運控股集團職工培訓的教科書,還涌現出100多項小發明,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材料費用,并榮獲了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
為進一步激活勞模館的時代活力,2020年,“春風勞模工作室”升級改造成全新的“公交勞模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基地”。如今,展館再次升級為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公交勞模文化館”,更加生動地展現了勞模精神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
將服務從車廂延伸到社會
老一輩6路人用他們的真誠感染著乘客,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表”“活地圖”“問不倒”等絕活,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的,已然成為6路線的“活招牌”。如今,新一代的6路人以“服務乘客奉獻社會”為己任,不斷創新服務內涵,拓展服務領域,把“讓每一位乘客滿意”的精神貫穿到整個服務中。走進6路公交車車廂,可以看到為乘客提供細心溫馨服務而準備的“百寶箱”,內有方便袋、清涼油、風油精、暈車藥,還有為外地乘客準備的青島地圖等。
1955年4月15日,6路線被共青團青島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自此,每年的4月15日便成為了6路線的“線慶日”。70年間,6路人始終堅持以導師帶徒、義務獻血、愛心陪伴等不同形式開展紀念活動,累計無償獻血超20萬毫升,志愿服務時長突破10萬小時,將車廂服務延伸至城市的每個角落。
歲月流轉,春去秋來,6路線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條公交線路的范疇,成為彰顯城市精神的流動窗口。它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為乘客服務的熱忱、傳承不息的勞模精神,恰似永不凋零的繁花,永遠綻放在6路線的車廂中。
本版撰稿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冰冰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