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溯1930年代 解碼“拍青島”的銀幕基因
1935年9月,由洪深編劇的電影《劫后桃花》在青島拍攝外景,該片在上海首映,1936年2月2日青島公映,彼時山東大戲院發布的廣告稱其為“以青島史實為背景的偉構”。90年后的當下,“倒影——洪深與《劫后桃花》文獻展”正在良友書坊展出。策展人王帥試圖通過這個展覽展開中國電影發展史中最早的“青島敘事”。的確,從人物故事到鏡頭細節,《劫后桃花》以獨特視角串聯起青島彼時的風云變幻與煙火日常,承載著光影鏡頭里“青島敘事”的開創意義。
在風云激蕩的1930年代,青島紅瓦綠樹與碧海藍天交織的獨特景致間,涌動著一股電影浪潮。上海電影人帶著熱忱與專業踏入青島,這里不只是得天獨厚的天然影棚,更是他們探索電影藝術的實驗地。洪深以家族經歷為藍本創作的《劫后桃花》,孫瑜“未完成”的電影劇本《青島之波》,還有當時青島本土電影工作者取材“順天輪”劫案的類型創作等等,都烙印著青島山海城的獨特氣質,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上留下無可替代的印記。
“青島經驗”種出《劫后桃花》 洪深“以青島史實為背景的偉構”
洪深在《劫后桃花》劇本第1幕鄉野風景中給出這樣的鏡頭:“(漸顯)海濱帆檣林立——山邊百花齊放——沙子口漁舟曬網——李村集熱鬧市場”。青島的城市氣質、山海風景、鄉村生活,就這樣在電影鏡頭中展開。王帥策展“倒影”時曾仔細讀過劇本,他說故事里的人物吃的飯菜都是青島特色的,《劫后桃花》比較完整生動地勾勒出青島的輪廓。更為重要的是,在圍繞收回青島主權的各種敘事文本中,洪深的《劫后桃花》是時間線索最完整的一次,“從德租膠澳,到日據青島,再到華盛頓會議解決山東懸案后青島面對的第一個春天,洪深把自己和時代的遺憾和宏愿都寫在了里面。”
1936年2月2日,《劫后桃花》在青島中山路山東大戲院首映。“樓下一律四角;樓上前排七角,后排五角”。“不看本片枉為青島之居民!”當日,《青島時報》《青島民報》刊布山東大戲院廣告,稱《劫后桃花》是“以青島史實為背景的偉構”,乃“前本市山東大學教授洪深先生編劇,集數十年之青島經驗完成本劇”。
洪深曾在李村中學做過題為《青島的印象》的講演,談到《劫后桃花》的創作背景——“我們住在青島的人,大概都對青島有一個‘世外桃源’的印象……”也犀利指出“從前青島人一切被動”到“逐漸表現自身力量”的轉變——這種覺醒意識,恰如劫后桃花的重生。這一內核,凝結進《劫后桃花》胡蝶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回響在中國電影記憶中。
因為父親洪述祖避居青島,洪深因此有多次暫居青島的經歷,圍繞青島敘事創作了多部作品,包括劇本《賣梨人》、英文劇本《東方明兮》、改譯劇本《第二夢》,以及電影劇本《劫后桃花》等。如今,《劫后桃花》拷貝已在歲月中遺失,唯有黑白劇照和完整劇本留存,訴說著那段戲里戲外的青島故事。
孫瑜籌劃《青島之波》 未完成的“零內景”電影夢
“在1930年代初,中國電影業蓬勃發展,上海的許多電影廠已經不滿足于在攝影棚里拍攝,開始到外埠拍攝,起初只是在江浙一帶,隨后逐漸增大范圍,青島成為一個重要的場所。”青島市文學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作家張彤在《青島藝術史·影視卷》中特別提到,20世紀30年代,孫瑜執導的電影在青島拍攝外景,上海其他劇組來青拍攝時,甚至會借住孫瑜在青島的房子,“青島作為‘天然影棚’,與孫瑜關系密切。”1934年夏,明星公司出品、夏衍編劇的《同仇》在青島拍攝,這是已知最早在青島拍攝的國產電影。此后,《風云兒女》《劫后桃花》《到自然去》《浪淘沙》等電影相繼在青島取景。
“青島電影文學早期文本《青島之波》源自孫瑜。”青島文學館館長、評論家臧杰在《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中曾詳細描述過《青島之波》的創作始末。“詩人導演”孫瑜是洪深在清華學校的學弟,后留學美國,學習過電影洗印、剪輯以及電影編劇。與洪深一樣,孫瑜也因為父輩移居青島,在青島有過多次暫居。他在青島籌劃電影劇本《青島之波》的時間還早于洪深的《劫后桃花》。
孫瑜在美國留學時曾收到父親寄來的青島新家照片,對其充滿幻想,還畫了小畫。歸國后,因上海電影圈難進,孫瑜在1926年冬回到青島,計劃拍攝電影。他在自傳中透露,在青島結識了王卓、王玫兄弟,共同制定過拍攝方案。由孫瑜編寫以青島為背景的抒情喜劇《青島之波》,全劇無內景,利用青島美麗外景,將真假愛情故事穿插在夏季賽馬中。他們打算用少量資金購買膠片,找相識攝影師拍攝,底片送上海洗印。但困難重重,《青島之波》最終未能開拍。
孫瑜帶著在青島的未竟之夢重返上海,不久成為電影圈里的知名導演。1935年,聯華公司在青島拍攝電影《到自然去》,孫瑜再次來到青島。《到自然去》是孫瑜導演的第一部有聲片,該片與吳永剛導演的《浪淘沙》同期在青島拍攝外景,兩部影片均由聯華公司出品,主演都是金焰。根據《青島與電影》一書記敘,當時聯華影片公司租了一輛大卡車,在擋板上大字寫著“聯華攝影隊”,每天在青島各處行駛,像是一個流動的廣告。聯華攝影隊住在太平路上青島大飯店西館,旅館的北部有一個拳擊場,金焰很感興趣,晚間去拳擊場觀看比賽,被影迷認出,把他圍了起來,在當時的青島也是一個比較轟動的事。
報刊上的“鉛字分鏡” 本土創作者的電影劇本革新
如果說孫瑜為青島帶來學院派的電影理想,1935年《青島民報》連載的《法律外的航線》則展現了青島本土創作的蓬勃生機。這部由趙星火與李同愈合作的劇本,取材于當時震驚中外的“1934年順天輪劫案”。
《青島藝術史·文學史稿卷》中記錄,趙星火時為福祿壽大戲院的職員,專門從事影片宣傳工作,也一度幫助《青島民報》編輯“每周電影”專刊。李同愈則一度供職于青島電報局,時為自由作家。劇本在《法律外的航線》連載時有“前言”說:“創作劇本成為目前電影界唯一的急務,是誰也不會否認的。但這絕不是一件輕易的工作,電影藝術是綜合藝術,而劇本的創作則應列入文學的部門。”而編劇將黃海波濤化作敘事舞臺的嘗試,恰印證了青島本土電影創作將現實事件轉化為類型敘事的自覺。
這個電影劇本后來更名《茫茫夜》重新在《青島民報》發表,可惜并未刊載完整。《茫茫夜》在1937年由新華影片公司投資拍攝,易名《黃海大盜》,由《神女》導演吳永剛執導,終讓青島的海上傳奇破浪而出。
《劫后桃花》拍攝九十年之后,良友書坊的文獻展讓《劫后桃花》的劇本殘頁重現最初的“青島敘事”,孫瑜曾在青島居住的別墅也依舊承載著往昔的光影回憶。青島的銀幕基因仍在延續——這里不僅是山海之間的取景地,更是一座光影先鋒之城。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賈小飛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