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位于第1節(jié)的寰椎和第2節(jié)的樞椎,因豐富的血管和中樞神經從中穿過,一旦出現寰樞椎脫位,脊髓受到壓迫,后果十分兇險,故被視為脊椎手術中的“禁區(qū)”。日前,青島市城陽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專家團隊再次成功實施了一例高難度的寰樞椎復位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康復出院。
輾轉求醫(yī)陷困境 病因竟在“脊柱禁區(qū)”
55歲的馬女士飽受頭頸部劇痛和四肢無力困擾長達半年,一度以為是偏頭痛或其他腦部疾病,輾轉多家醫(yī)院求治未果。后因頭痛再次就診于青島市城陽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排除腦部疾患后,神經內科醫(yī)生敏銳的覺察可能合并有頸椎疾病,遂請脊柱外科會診。完善頸椎MRI后,顯示其寰樞椎半脫位,并伴有后方脊髓神經受壓伴水腫信號,查體發(fā)現雙側霍夫曼病理征陽性,提示脊髓損傷。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主任李亮介紹,馬女士的頸椎問題出在頸椎第一、二節(jié),脊髓壓迫位置非常高,一旦頸椎脊髓壓迫部位進一步加重,可導致全身癱瘓甚至呼吸心跳停止等嚴重后果,手術風險高,但保守治療效果差,遠期仍會出現癱瘓甚至死亡的風險。
面對如此棘手的病情,馬女士在慎重考慮后,決定行手術治療,遂即入住脊柱外科病房。
精密部署克難關 3D打印助力安全實施手術
入院后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李亮主任最終確診馬女士為寰樞椎脫位,手術指征明確,但上頸椎因解剖位置特殊、毗鄰重要神經血管,手術風險極高,為確保萬無一失,脊柱外科組織了全科討論,綜合分析病情,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個性化手術方案。
術前,團隊利用3D打印臨床醫(yī)學轉化中心制作的1:1上頸椎模型,反復模擬手術置釘操作,精準規(guī)劃入路,最大限度規(guī)避損傷神經及大血管的風險,為手術安全增添關鍵保障。
手術由經驗豐富的李亮主任主刀。術中采用全身麻醉,并應用石膏床技術穩(wěn)固患者體位。憑借精湛技術和充分的術前模擬準備,歷時3小時,手術團隊成功為馬女士實施后路寰樞椎融合術+取髂骨自體骨植骨術,術后馬女士的頭痛和四肢無力癥狀即刻得到了顯著緩解,經過一周的精心康復治療,馬女士順利出院,重獲健康希望。
寰樞椎脫位危害大 早診早治是關鍵
由于寰樞椎脫位發(fā)病率相對較低,公眾對其認知有限。李亮介紹,人體頸椎由7塊椎骨組成,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兩個椎體為上頸椎,醫(yī)學名稱為寰樞椎,它們上承頭顱,下接脊柱,是保護人體重要神經和血管通道的關鍵“生命禁區(qū)”。外傷、一些退變性疾病、免疫疾病、先天發(fā)育異常、腫瘤等多種因素均可導致寰樞椎脫位或椎管狹窄,壓迫此處的脊髓神經。
該區(qū)域因結構復雜、位置重要,容納著關乎生命的脊髓神經和大腦供血主干血管,一旦受損后果極其嚴重。因此,早期精準診斷和及時有效治療至關重要。上頸椎手術的高難度、高風險特性,也使其成為臨床治療的重大挑戰(zhàn)。
瞄準前沿攀高峰 技術突破守護健康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自成立以來,持續(xù)精進技術,在疑難復雜脊柱疾病診療領域不斷學習進取,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骨科姜保國院士團隊常態(tài)化進駐科室,進行坐診、手術、查房、教學等工作,與上海骨科專家陳雄生教授團隊合作,積極提升自身水平。如今,像寰樞椎融合術等高難度手術在科室已成熟開展,并形成了一套規(guī)范、安全的診療流程。
李亮主任介紹,脊柱外科始終瞄準國內外技術前沿,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科室已成功開展多項先進技術,包括:頸椎前路復位減壓零切跡鋼板結合頸前路鋼板固定術治療嚴重頸椎脫位、微創(chuàng)腰椎間融合術(MIS-TLIF)、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UBE)、ACOE技術以及脊柱側彎矯形術等,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贏得了同行專家和患者的廣泛認可。未來,脊柱外科將繼續(xù)在新技術和疑難復雜脊柱疾病診療領域學習進取,致力于為島城人民提供更優(yōu)質、更前沿的醫(yī)療服務。文/通訊員 原小衛(wèi) 記者 顧青青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