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球、帶球、射門……”五年前接受前交叉韌帶全內重建術的王先生,如今仍活躍在綠茵場上。這位資深足球愛好者曾因傳統手術需切取兩根肌腱的方案顧慮重重,直到在市立醫院遇到張其亮團隊。這一切,得益于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張其亮主任團隊在全省率先開展的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全內重建術。這項以“更微創、更穩固、更少并發癥”為核心優勢的技術,自2020年開展以來,已幫助眾多患者重獲運動自由。
“過去,傳統的ACL重建手術需要切取兩根肌腱,這讓許多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對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存在顧慮,擔心兩根肌腱的切取會影響膝關節功能。”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主任張其亮介紹道。
據悉,前交叉韌帶斷裂常見于運動損傷,傳統重建術需切取患者半腱肌與股薄肌兩根肌腱,常引發患者對術后肌力減弱的擔憂。而國人肌腱相對纖細,雙腱四折后直徑常不足7毫米,難以滿足重建韌帶需達8毫米的強度要求。此外,脛骨側螺釘內固定易突出皮下,導致跪姿疼痛等并發癥。
面對臨床痛點和患者關切,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張其亮主任團隊引入全內重建技術,實現關鍵創新。相較于傳統重建技術,前交叉韌帶全內重建技術實現了微創升級,僅切取半腱肌單根肌腱,供區創傷減少50%,脛骨骨道由“全隧道”改為“半隧道”,并將內固定移至骨道外。脛骨側新型袢鋼板體積更小,顯著降低脛骨側并發癥風險;移植物更粗,半腱肌較股薄肌更粗壯,四束編織后直徑超8毫米,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重建韌帶穩定性顯著提升;更多的屈曲肌力,新技術完整保留股薄肌,最大限度維持膝關節屈曲力量,為運動功能恢復奠定基礎。
“我們通過優化固定方式,減少對骨隧道的損傷,患者術后康復速度顯著提升。” 張其亮介紹,團隊已為百余名患者實施該技術,作為2020年開展后的首例受益者,王先生術后五年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有力印證了該技術的長期有效性。
憑借顯著臨床療效,該技術迅速成為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的標桿項目,2022至2024年期間多次亮相全國骨科及運動醫學學術會議。2024年開始在全省做該技術的標準化培訓,通過“理論+模擬+實操”的立體教學模式,幫助基層醫生掌握全內重建技術的核心要點,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據悉,科室正在開展“智能輔助重建方案”的臨床研究,未來有望實現更精準的個體化治療。
文/記者 趙彥閱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