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醺經濟升溫
便利店、超市里開起小酒館
價格僅為酒吧一半還能享受調酒樂趣 新老酒企布局微醺賽道
在嶗山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白領小劉每天晚上下班后,都習慣性地走進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買上一份包含了威士忌、養樂多等飲料的調酒套餐,再搭配上一個冰杯,按照自己的喜好調制一杯酒,開啟屬于自己的“微醺時刻”。花錢不多,但卻讓小劉感受到了難得的放松。
近年來,伴隨著微醺經濟的日漸升溫,像小劉這樣熱愛小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推動便利店、超市殺入“微醺賽道”。它們通過將旗下銷售的酒類產品與飲料混搭,在賣場內搭建起了小酒吧,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便利店、超市開起小酒館
想要體驗微醺帶來的愜意,除了氛圍感十足的酒吧外,青島的年輕人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便利店。記者在位于太平角的一處友客便利店看到,一個簡易小酒吧被擺放在門店入口處,貨架上擺放著搭配好的調酒套餐,貨架下方的冰柜里擺放著不同口味的冰杯,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為了讓消費者調制出口感更佳的雞尾酒,商家還在每種套餐上標注了調酒的方法。友客共推出了蜜桃公主、春暖花開、山間微雨、散場青春等六種套餐,價格從30元到40元不等。其中山間微雨套餐包含了伏特加、銳澳乳酸菌伏特加味、IF椰子水三種飲料,商家還將調酒的步驟放在下方。友客便利店銷售人員介紹,這種搭配好的調酒套餐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很多來青島旅游的年輕游客和晚間下班的白領會買一份。
青島另外一大便利店品牌7-ELEVEn同樣經營起了酒館生意。記者在中山路上的7-ELEVEn門店看到,收銀臺處搭建起了迷你小酒館,柜臺上擺放著伏特加、威士忌、白酒等多種酒類,小酒館根據活力局、甜蜜局、轟趴局、文藝局、周末局等飲酒場景,給出了不同的調酒方案供消費者選擇。
部分超市也在賣場搭建起了酒館場景。盒馬鮮生在酒類銷售專區打造了“不打烊小酒館”,貨架上擺放著梅酒、伏特加、威士忌、朗姆酒等基酒,消費者可以根據推薦的調酒方案或者自己的喜好選擇調酒飲料。
“酒吧平替”深受年輕人歡迎
數據顯示,中國18歲至30歲的潛在酒飲人群達4.9億,這一群體貢獻了超4000億元的酒飲市場規模,而新酒飲在其消費選擇中占比超過了70%。年輕人將飲酒視為“悅己”的私密體驗。他們更傾向居家獨酌、露營小聚等輕社交場景,追求微醺帶來的松弛感而非酒精刺激的眩暈感。
后浪研究所《2024年輕人喝酒報告》顯示,啤酒、果酒、雞尾酒位列消費前三,占比均超40%,而白酒僅占31.8%。這種轉變背后,是年輕人對傳統酒桌文化的疏離,以及對“情緒價值”的深度需求——新酒飲既能提供適度的酒精慰藉,又避免了高度酒帶來的身體負擔和社交壓力。
記者探訪友客、7-ELEVEn等多家便利店發現,這些開設在便利店里的小酒館深受年輕人歡迎。青島一家電商企業白領小張是公司樓下便利店小酒館的常客。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幾乎每天都是九、十點左右下班,一杯度數不是很高的雞尾酒讓自己覺得很治愈。雖然便利店小酒館的氛圍感不能與酒吧相比,但價格卻只有酒吧的一半,這種便利店小酒館可以算是“酒吧平替”。
自助調酒帶來的體驗感也是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原因。7-ELEVEn便利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門店推薦了調酒方案,但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會通過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查閱調酒攻略,再融入自己的想法。
市民于女士也是便利店酒館的忠實消費者。在她看來,便利店酒館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體驗自主調酒的樂趣。平時自己在酒吧里看到調酒師調酒覺得很酷,便利店里這種調酒套餐可以讓自己深度體驗,并且根據便利店提供的攻略,調制出來的雞尾酒味道也很特別。
酒企紛紛入局微醺賽道
伴隨著年輕人飲酒習慣的轉變,無論是傳統的白酒、啤酒品牌,還是新興品牌,都紛紛殺入“微醺經濟”賽道。江小白、花月曉酒、百伯利、果小酒、獅子歌歌、貝瑞甜心、冰青、優梅說、覓山等一大批品牌扎堆微醺市場。
傳統白酒企業也紛紛加入微醺賽道。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等白酒企業均在低度酒有所布局。2月,茅臺生態農業公司舉辦UMEET藍莓氣泡酒新春品鑒會。茅臺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曉維在講話中表示,作為一款低度潮飲,UMEET順應理性消費3.0時代趨勢,聚焦年輕化、健康化、場景化的消費需求。
五糧液煥新升級版45度2024年上市,主要為滿足更多消費者對于低度口味和消費場景的需求;洋河股份此前推出以微分子為代表的33.8度低度酒產品,主打“輕白酒”概念。
除推出低度酒產品外,酒企還與茶飲品牌聯名,推出含酒精茶類飲品。梅見此前與茶百道聯名,推出含酒精產品“真梅醉綠茶”;瀘州老窖與奈雪的茶推出聯名禮盒;湘窖酒業與茶顏悅色聯名推出“半個盛唐”含酒精飲品。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低度酒市場擴容的背后,是新生代年輕消費者的崛起。在年輕消費者逐漸成為酒類主流群體后,新消費群體的思維和行為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從目前的市場發展來看,低度酒賽道會進入全面爆發的節點。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李沛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