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情緒經濟”打開消費新空間
抽一個盲盒、參加一次冥想體驗、購買一次虛擬情緒服務……在快節奏的生活下,一些釋放焦慮情緒、提供情感陪伴的創新產品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為情緒買單”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線下/
實體商業掀起情緒消費熱潮
在青島嶗山腳下的一家民宿,游客王琳剛剛結束一場“森林冥想”體驗。她告訴記者:“平時工作壓力大,來這里不僅能看山海,還能跟著導師練習呼吸和正念,感覺整個人輕松了不少。”這家民宿推出的“情緒療愈套餐”包含山林徒步、茶道品鑒、冥想課程,周末預約量常年爆滿。據民宿主理人介紹,套餐推出以來備受歡迎,既緩解了旅游淡季空房率高的問題,也為民宿開拓了新的消費場景。“超七成的消費者是25歲至35歲的年輕人。”該主理人告訴記者。
類似以“情緒價值”為核心的線下消費場景正在青島遍地開花。萬象城、海信廣場等商圈內,盲盒自動販賣機前總聚集著年輕人,59元至89元的單價阻擋不了他們“為不確定的驚喜買單”的熱情。工作日晚間的青島萬象匯2層,泡泡瑪特的柜臺被年輕人團團圍住。“抽到隱藏款的概率為0.69%。”大學生小劉搖晃著盒子試圖從盲盒的重量和晃動的聲音中尋找線索。店員張曉雯指著熱銷款單品說:“周末日銷超200盒,補貨時還要防著‘蹲點’的顧客——有人為了抽到隱藏款,能連續買30多個盲盒。”她觀察到,許多顧客會當場拆盒拍照發朋友圈,“有人抽到不喜歡的款式,轉頭就掛上閑魚交換情緒價值。”張曉雯告訴記者,還有消費者會拿著手機直播自己的開盲盒過程,屏幕上彈幕刷個不停,什么“快開!快開!”“求隱藏款!”。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開盒動作,背后卻串聯著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盲盒市場規模在2023年已突破2000億元,成為年輕人情感消費的重要領域。盲盒,這個小小的塑料玩具,早已不只是個商品,而是個能撬動年輕人錢包的“心理戰場”。去年,泡泡瑪特一家公司就貢獻了90億元的營收,毛利率高達70%。而購買這些盲盒的主力軍是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這一批人,占到了消費者的85%。想想看,一個人每年花3000塊錢買盲盒,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情緒消費”被稱為“藍海市場”了。這種為情緒付費的沖動,在00后設計師陳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她向記者展示手機里收藏的52個盲盒,“每次提案被客戶否定,我就沖去商場買盲盒,聽到‘咔嚓’的拆盒聲特別治愈。”陳悅說。
除了傳統IP盲盒,情緒消費正變得“場景化”。在島城,主打解壓的線下體驗業態正在崛起:城陽區一家“壓力釋放館”,提供沉浸式壓力釋放服務,顧客可以用枕頭等工具砸爛瓷盤宣泄情緒,“聽著碎裂聲喊出來,比看心理醫生便宜。”來這里消費過的白領張先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心得。市南區一家療愈工坊推出的“頌缽音療體驗”課,讓顧客在放松舒適的環境中通過冥想恢復能量;市北區一家手作工坊推出“情緒陶藝課”,顧客可將煩惱刻在泥坯上再親手摔碎……
“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情緒釋放的需求從隱性轉向顯性。”業內人士指出,“線下實體空間通過場景營造和儀式感設計,讓情緒消費從單純的商品購買升級為體驗服務,這是傳統零售轉型的重要方向。” 線下情緒消費為消費者提供了“替代性社交空間”,在這里無需解釋情緒來源,買單即是宣泄。
/線上/
情緒商品在購物平臺裂變傳播
“每天敲電子木魚,攢賽博功德。”00后大學生張雨晴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APP——一款模擬木魚敲擊聲的應用程序,當她點擊屏幕上的木魚圖案時,機械的“咚咚”聲規律地響起。屏幕上的虛擬木魚隨著點擊泛出金光,功德值累計到999時,系統彈出一句“保佑你明日不掛科”。“雖然知道是算法套路,但每次攢滿功德真的會安心睡覺。”小張說。這款APP在華為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已超80萬次,開發團隊甚至推出“賽博燒香”“電子轉經筒”等系列產品,用戶花6元即可解鎖“大悲咒音效包”。
與此同時,在購物平臺上,這種“賽博療愈”正在席卷年輕人的數字生活。記者在淘寶搜索欄輸入“情緒”二字,彈出的不僅是傳統心理咨詢服務,還有“聊天搭子”“解憂談心”“情緒樹洞”等商品。標價0.88元的“好運壁紙”商品頁顯示,這是一張附贈梵文經咒的手機壁紙,詳情頁寫著“換上它,水逆退散”。淘寶銷售量顯示,該商品月銷超2.5萬單,店家告訴記者,買家多是考研黨和求職者,有人一次性拍下30份說要“疊滿幸運BUFF”。
抖音直播間里的情緒消費則更具視覺沖擊力。凌晨3點,解壓博主直播間同時在線人數仍保持2萬+,主播戴著乳膠手套,將巨型肥皂塊切成0.5毫米薄片,評論區不斷彈出“切左邊那塊帶氣泡的”“求捏彩虹泥史萊姆”。26歲的主播小劉在接受別的媒體采訪時說,他試過ASMR耳語、慢速擠痘痘等20多種內容,“最終發現破壞性解壓最吸粉”,他的直播間月打賞收入超8萬元。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情緒消費”已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決策的新熱點。《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則顯示,近三成受訪年輕人會因為情緒價值療愈身心而進行消費。這種需求甚至催生了專業道具供應鏈——義烏一家工廠專供直播用“超脆石膏盤”,其電商負責人稱,2024年解壓道具類訂單同比增長近一倍。
/思考/
年輕人為何青睞情緒消費?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18歲至34歲的國民焦慮量表均值與抑郁量表均值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階段。這為年輕人情緒消費提供了土壤。專家分析:一方面,獨居、社恐、職場內卷等現象加劇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情緒消費門檻低、即時性強,符合互聯網一代的消費習慣。
盡管市場火爆,虛擬情緒消費正陷入倫理爭議。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督導專家指出:“過度依賴虛擬安慰可能削弱現實社交能力,有些年輕人甚至形成‘情緒網購癮’——每次焦慮就下單,但問題從未真正解決。”有研究顯示,使用過虛擬情緒服務的受訪者中,49%認為“只能暫時緩解”,31%承認“結束后更空虛”。
監管灰色地帶也讓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2023年8月,廣州大學生趙欣花費500元購買“學霸能量符”電子卡,但使用一周后掛科三門。她在維權時發現,商品詳情頁角落標注著“娛樂用品,不保證實際效果”。此外,盲盒概率不透明、定價虛高等問題屢遭詬病;而“療愈套餐”“能量課程”等概念缺乏行業標準,可能存在夸大宣傳風險。青島市消協去年收到多起“情緒消費”投訴,其中大多數涉及虛假宣傳,但最終能夠維權成功的寥寥無幾。對此,青島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新興消費領域,近年來各項政策和法規逐步完善,要求商家明示服務內容、退換貨規則,并對虛擬商品進行備案管理。專家建議,情緒經濟需建立“雙軌制”監管:對冥想、心理咨詢等專業領域,應加強從業資質審核;對娛樂化情緒商品,則需完善消費者知情權保障機制。
當“情緒價值”成為明碼標價的商品,折射出的是當代社會的情感需求變遷。無論是線下的山海冥想,還是線上的賽博木魚,情緒經濟在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出口的同時,也考驗著市場的成熟度與監管的智慧。如何讓這場“心靈生意”不走偏,或將決定下一個消費浪潮的可持續性 本版撰稿攝影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于倢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